“九月的韭菜,快来买啦!”
“包子,新鲜出炉的肉包子,皮薄馅多,快来品尝。”
早晨和暖的阳光照在里运河上,氤氲的气息滋润着运河两岸。北岸的河下古镇周而复始,新的一天在那熟悉的叫卖声中开始了。向北眺望古镇,泾渭分明的建筑看得出河下古镇博大的胸怀,这里既有富可敌国的盐商与官宦门第,又有生活在生活最低层的老百姓。
沈老爷此时此刻一如既往地从家出发,迈着轻快的步伐出了巷子,拐向了湖嘴大道吃他最爱的阳春面。在他内心深处对每天早有安排,早晨吃面,中午吃饭。
穿行在人声鼎沸的湖嘴大道上,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河下大街小巷的寻常百姓们,他们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沈老爷自从有了孙子后,他的心情大悦,迈着方步走在石板街上回想着昨天儿媳说的事,他笑了笑,心想哪家孩子一个生儿就断奶的?肯定行不通的。
还没进面店,沈老爷就看到面店热气腾腾的,吃客们你来我往,店小二兴奋地忙里忙外。
“沈老爷早!”面店小二早已笑嘻嘻地迎了上来,“老规矩?”
“自然,不过小二今天给我面条少下一半。”
“得嘞。”
这家阳春面是湖嘴大街上生意最好的一家,宁愿排队等着也不去那门前冷清的店,那说明这家生意惨淡。
“好香啊!”小二端来了阳春面,自然外加两个鸡蛋,沈老爷闻着那味道赞叹道……
“吃好了,小二钱在桌上。”沈老爷擦了一下嘴。
“沈老爷慢走。”店小二就是热情。
沈老爷今天之所以只要了半碗阳春面,是因为他要去品味宋记辣汤。几次在酒楼办酒席,沈老爷亲眼目睹了宋记不仅淮扬菜做得首屈一指,而且宋记的早餐因为一碗小小的辣汤而火爆。
回味着阳春面的况味,他加快了步伐。
远远地就听到宋记早餐热热闹闹的声响,进进出出的客人们吸引着沈老爷的目光。
“老板,再来一碗。”突然他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里有几分威严,抬头一看是河下镇几个富得流油的盐商也在这喝着辣汤,其中一个肥头大耳的沈老爷认识。
“来了!”店伙计马上应答,不一会儿从那深深的圆形木桶里盛好了一碗端给了盐商。
掉头发现来客人了连忙招呼:“沈老爷,稀客稀客,请坐请坐。”
“给我来碗辣汤。”沈老爷瞅见一个空位置坐下说。
“好嘞。”
沈老爷观察着吃客们一边喝着辣汤,一边吃着干的,有的是千张裹油条,有的吃包子,还有的吃着糍粑。
“沈老爷尝尝。”宋老板亲自端碗辣汤来了。
“哎呀,劳宋老板大驾,折煞我了!”沈老爷起身接过蓝边碗说。
“这是我送你的。”老板晃了一下千张裹油条,“慢吃。”
他眼前这碗辣汤冒着热气,沈老爷了解伙计,伙计如数家珍地说给他听。
辣汤有四种食材,面筋条、粉条、海带丝、百叶丝。汤要用淀粉勾芡,不然清汤寡水。以前的辣汤是用洗面筋沉下来的淀粉勾芡的。面筋要先洗好放清水里静置,然后慢慢地滑下开水里烫熟,再撕成小片。
海带自然要提前泡好,清洗后把海带切成细丝、煨烂。其余的如粉条、千张等都要冲洗干净,切成丝。
大锅烧水,水开以后倒入煨得半烂的海带丝,沸腾后依次加入其他配料,花生米、百叶、面筋、粉丝等烧开。
只需稍等一片刻,那香气袭人的辣汤便出锅了。一大勺辣汤盛到碗里后,加香菜,淋香油、滴酱醋等,黏糊糊的汤汁、绿油油的香菜挤在百叶丝和海带丝之间,点缀着面筋条,而上面是慢慢漾开的香油。
听了店伙计的介绍,沈老爷轻轻一嗅,丝丝香气和醋酸气缠绕着、氤氲开来,喝着酸辣可口。
特别是寒风刺骨冬天,一碗浓稠又有嚼头的辣汤下肚,胃口顿时开了,身子霎时暖了,精神自然清爽了,浑身舒服。
说起咱大明朝,不得不回溯历史至1500年至,朱祐樘在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得自明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中兴令主”。
明孝宗先是将明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
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用刑宽松。明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
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弘治时期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明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被称为弘治中兴。
然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
明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
斗转星移,几度春去秋来,不知不觉中沈坤已经到了上私塾的年纪。入私塾是许多家庭为子女提供教育的主要方式,私塾通常由一位有学识的先生在家中设立,招收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私塾的教学内容以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基础知识。
在私塾中,学生通常会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入私塾的过程通常是由家长或家族长辈为子女选择合适的私塾和先生,然后向先生交纳一定的束脩(学费),子女即可入塾就读。在私塾中,学生需要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定,如按时到校、认真听讲、完成作业等。同时,私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礼仪,强调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
在明朝时期,私塾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杰出的文人、学者和官员都曾在私塾中接受过基础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此时大明朝是如此之背景,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沈坤与吴承恩可谓生不逢时,但是沈吴两家却一如既往地重视儒道,一心一意想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坤儿过来,背《三字经》给娘听听。”沈府凉棚下凉风习习,少奶奶坐在那里乖凉,今天不上私塾,她要考考儿子了。
“知道了娘,来了。”不一会儿从书房跑出一个七八岁小男孩。他虎头虎脑,头上扎一方巾,整个人生龙活虎。他不是别人正是本篇主人公少年沈坤。
“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小男孩一字一句流利地背诵着,奶声奶气,少奶奶听得心花怒放。
“哼,不错不错!坤儿真聪明,娘就喜欢你读书的样子。”少奶奶表面很平静,内心很汹涌,儿子求学如此这般用心,她怎能不表扬呢?
“娘,我背完了,我可以出去玩了吗?”
“去吧去吧,别跑远了。”
小沈坤高兴地跑出了院子,找他的小伙伴们玩去了。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少奶奶心里五味杂陈。
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私塾里接受教育,背诵着这些古老的经典。
$ V) y2 I, I2 J% s; u* Z
# V8 w K7 V5 R. r
如今,她把这些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保持一颗纯净善良的心。
她知道私塾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他们接受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这些品德和价值观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做人的基石。
遥不可及的科举光环之下,多少学子为之奋斗,有的十年寒窗一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更多的是名落孙山留下终身遗憾。
然而这个时代并不平静,大明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动荡。沈坤和吴承恩虽然生不逢时,但他们却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青春年少的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希望通过努力,将来为大明贡献绵薄之力,也为自己正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私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知识和品德的培养,更为他们传递了一种信仰和精神。这种信仰和精神将激励他们勇往直前,为实现远大抱负而努力。
“不过,娘,小刘哥哥他们,有时候喜欢抓蟋蟀斗蟋蟀,那样是不是很不礼貌啊?”小沈坤的疑问也是少奶奶心头萦绕的问题。
“那个……”少奶奶若有所思道,“孩子啊,有些事嘛,虽然孩子们有时候会一起玩闹,但这都是孩子之间的小事。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不能伤害别人的感情。就像蟋蟀这种小动物,也是生命,我们不能随意伤害。”
少奶奶轻轻地摸了摸小沈坤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坤儿,你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礼貌,尊重别人。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小沈坤听了少奶奶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不仅要读书识字,更要学会做人。
夜幕降临,私塾里的灯火依然明亮。少奶奶看着窗外的月亮,心中感慨万千。这个时代的变化无常,但不变的是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和期望。
她相信只要他们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立足。
春去秋来一个个早晨,私塾里书声琅琅。这里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信仰的摇篮。在这里孩子们将一步步成长,为大明一展抱负。
七八岁的沈坤平日里按时走出巷子去先生那里读书,沈夫人和少奶奶相夫教子,沈老爷和少爷就能安心地操持着沈府生意。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在私塾度过了数个春秋。他的学识日渐渊博,品德也日益高尚。少奶奶的教诲,如同春雨润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私塾的日子里,小少爷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讨人生的真谛,也一同追求着心中的理想。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感受着世界的美好。
沈坤不再只是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去改变世界。他们了解到大明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这些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要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坤在少奶奶的教导下,不仅学识渊博,更懂得如何为人处世。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每一个人的感受。他的谦逊和善良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喜爱。
沈夫人和少奶奶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心中充满了欣慰。她们知道孩子要想真正光宗耀祖,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沈老爷和少爷也深感骄傲,他们看到孩子们在私塾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他们相信,孩子将能够承担起家族的重任,从而光耀门楣。
此刻的打铜巷那叶小店中清瘦的吴锐吴老爷,还是那副读书人标配打扮。那山羊胡子依旧,头上依旧扎着一顶方巾,身上还罩着那件青灰色竹面长衫,脚下自然是那双平底卷口黑布鞋。
这个被竹巷街视为疯子的吴老爷,委实是科举考试的牺牲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