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近日,江苏省司法厅公布《江苏省消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本次草案新增了禁止私拉电线、插座等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及在建筑物门厅、公共走道、楼梯间等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的规定,明确了处罚标准最高可达1万元。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22年8月5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 1.通过信函将意见发至: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28号(邮编210024)省司法厅,并请在信封上注明“江苏省消防立法征求意见”字样。 2.通过传真将意见发至:025-83308321。 3.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发至:zqyjfzb@163.com。
江苏省消防条例》(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火灾预防、扑救和相关应急救援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各自职责内做好本行业、本系统的消防工作,消防救援机构负责综合监督管理。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开展消防公益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培育消防安全文化,组织开展常态化消防演练。 第六条 维护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学习消防知识,预防火灾,保护消防设施,及时报告火警,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消防行业协会依照法律、法规和协会章程开展消防学术交流和消防宣传教育,推广先进消防技术,加强消防行业自律管理。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消防公益活动,对消防公益事业进行捐赠,建设社会消防力量。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提供消防志愿服务活动。 第七条 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每年11月为本省消防安全月,11月9日为消防日。 第二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消防工作事业发展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 (二)研究、部署本地区消防工作重大事项; (三)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巡察、考核、评价体系; (四)定期分析评估本地区消防安全形势; (五)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 (六)督促整改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 (七)协调组织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明确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监督、检查本地区消防安全状况,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二)按照规定安排必要资金用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志愿消防队; (四)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五)因地制宜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 (六)指导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 (七)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消防工作事项;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本地区消防工作,协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相关具体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根据行业、系统工作特点,在相关行业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和应急预案中纳入消防安全内容,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二)依法指导、督促本行业、本系统相关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明确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消防工作经费; (三)开展针对性消防安全检查治理,依法查处职责范围内涉及消防安全的违法行为; (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五)将消防安全职责履行情况纳入本行业、本系统单位评先评优、评级评星内容;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依法负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提高消防监督管理和灭火救援工作效能。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履行下列工作职责: (一)负责所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和地方专兼职消防队伍、建设与指挥调度; (二)组织开展城乡综合性消防救援,参与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抢险救援、特种灾害事故救援行动; (三)行使消防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组织开展火灾预防、消防监督执法、消防宣传教育以及火灾事故调查处理相关工作;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对特殊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审查和消防验收,对其他建设工程进行消防验收备案和抽查; (二)参与建设工程火灾事故调查处理; (三)依法处理违反建设工程消防管理的违法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查处职责范围内涉及消防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组织指导公安派出所依法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三)依法实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 (四)协助维护火灾现场秩序,保护现场,参与火灾事故调查处理;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确立消防安全管理人; (二)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有关部门开展相关消防工作; (三)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四)根据需要建立志愿消防队或者微型消防站; (五)组织对无人照料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实施消防安全登记,开展针对性地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安全帮扶;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单位消防安全职责: (一)建立健全全员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机构,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消防安全人员; (二)保障消防安全工作经费投入; (三)实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和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 (四)按照规定开展消防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报告消防安全风险;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工作全面负责。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相应的消防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十八条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消防安全评估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开展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活动,接受消防救援机构的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文件技术审查、竣工验收消防查验、消防验收现场评定等消防审验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开展消防审验技术服务活动,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个人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义务: (一)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二)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 (三)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掌握相应的火灾预防、报警、灭火和逃生自救方法; (四)按照规定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参加消防演练。 监护人应当对被监护人进行消防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消防安全措施。 鼓励住宅户内配备火灾报警、灭火器、避难逃生等消防产品。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二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覆盖城乡的消防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消防专项规划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及信息化、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消防专项规划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当及时修改。 消防专项规划确定的消防站、消防船艇泊位、消防取水码头等的建设用地、水上岸线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的同意。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消防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组织消防救援、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城乡供水、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实施。开发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各类园区的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消防专项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消防专项规划确定的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布局的,相关主管部门不予核发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不符合消防安全布局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限期搬迁或者改变用途。 城市更新应当同步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满足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对城市易燃建筑密集区应当优先改造。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站及装备建设、消防宣传教育、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消防监督管理、灭火和应急救援、执勤训练、消防救援人员保障优待等消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消防经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在征收的建设工程项目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公共消防设施、设备建设,实行专款专用。 按照规定应当由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实施的火灾风险辨识、消防审验技术服务、消防安全评估、消防教育培训、特殊人群消防安全监护等消防安全服务事项,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可以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规定实施。 第二十三条 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应当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符合公路技术标准,满足消防车辆通行需要,限高、限宽设施不得影响消防车辆通行。 农村利用河流、池塘等天然水源作为消防水源的,应当设置可靠的取水设施。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依法对建设工程消防安全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负首要责任。建设单位组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消防要求进行查验,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消防查验情况。 第二十五条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明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符合规定的临时消防给水设施,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设置消防车通道并保持畅通,规范用火用电,消除火灾隐患。 建筑施工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二十六条 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强制性标准开展。 特殊建设工程未经消防设计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得施工。 特殊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经审查合格的消防设计文件开展。 对特殊建设工程以外的其他建设工程开展消防验收备案时,被确定为检查对象的,现场检查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强制性标准开展。对依法不需要取得施工许可的其他建设工程,在消防验收备案时可以适当简化程序和要求。 第二十七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会同交通运输、水利、能源、铁路等部门和单位,根据需要建立专业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机制,制定各专业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适用于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改造利用规划、建设和消防的审批管理规则,推动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消防救援等部门实现相关审批受理要件、办理流程、适用标准的衔接和统一。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应当执行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受空间、结构等客观条件限制,执行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确有困难的,应当符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消防技术要点,消防技术要点不得低于建筑物建成时的消防安全水平。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确实无法满足前款规定要求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理权限组织编制防火安全保障方案,作为审批、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 生产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企业应当具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出厂前应当经检验合格。 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施工现场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装饰材料查验合格证明,必要时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实施见证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和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装饰材料。 第三十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单位自身不具备维护保养检测能力的,应当委托其消防设施的施工单位或者符合从业条件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 设置消防控制室的单位应当落实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火灾报警,将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信息接入消防设施联网监测系统并实时传输。 第三十一条 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住宅区物业进行管理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业主、使用人签订防火协议,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对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维护管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建筑物,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明确统一的机构或者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管理。 住宅区以及其他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消防车登高场地应当设置标志,加强日常管理,保持畅通。 第三十二条 住宅区和其他共用建筑消防设施保修期内的维修等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可以纳入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开支范围;没有专项维修资金或者专项维修资金不足的,消防设施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由业主按照约定承担,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照各自专有部分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承担。 共用建筑的建筑消防设施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经消防救援机构通知后,业主不进行维修、更新或者改造的,消防救援机构应当通知县(市、区)专项维修资金管理部门,由县(市、区)专项维修资金管理部门组织代为维修、更新或者改造,所需费用从相关业主的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或者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专有部分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承担。 住宅区的建筑消防设施存在重大火灾隐患,需要立即动用专项维修资金对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修、更新和改造的,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 第三十三条 建筑物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租赁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承租人应当在其使用范围内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出租人应当对承租人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四条 建筑物外立面装修、装饰、设置广告,应当符合消防安全规定,不得妨害防火、逃生和灭火救援。 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可燃、易燃保温材料的建筑,其管理单位应当在主入口及周边相关显著位置设置提示性和警示性标识,标示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和防火要求。建筑改造时,鼓励更改为不燃、难燃保温材料。 第三十五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在建筑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疏散设施的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标识,告知维护、使用消防设施、器材以及紧急情况下逃生自救的方法、要求。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属常闭式防火门的应当保持常闭;设置保持开启状态的防火门的,应当保证火灾时能自动关闭。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自救器材和辅助逃生设施。 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指定掌握工艺流程、具备应急处置能力的有关人员兼职承担专业处置工作,设置辅助应急救援指挥决策的专用资料箱,根据需要配备专用灭火器材、储备专用灭火药剂并保持完好有效;发生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取专用资料箱,调派专业处置人员及时开展和参与相应处置。 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的集中区域,建立区域联防互助组织,共同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火灾隐患整改、初起火灾处置。 按照消防技术标准不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养老院、福利院、幼儿园等场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在容易发生火灾部位安装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 第三十六条 禁止在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和存放可燃、易燃物资的仓库、露天堆场等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 禁止在人员密集场所燃放烟花爆竹或者使用其他产生烟火的物品。 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正在生产、营业、使用的人员密集场所,因施工等原因需要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单位的用火管理制度事先办理手续,落实现场消防安全措施。 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学校、科研机构、医院以及其他单位,其使用条件、工艺、场所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所使用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种类、危险特性以及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相适应的灭火器材、灭火药剂,保证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使用。 第三十七条 公共汽车、轨道列车、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中型以上客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和安全疏散设施,设置明显标识,并保持完好有效。 前款所列交通工具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现场工作人员应当迅速引导、协助乘客疏散、逃生。 隧道、大型桥梁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隧道、大型桥梁火灾特点和应急处置需要,配置灭火救援装备、器材,明确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人员,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或者志愿消防队。 利用船舶或者水上浮动设施开设的餐饮、娱乐场所、水上加油点,应当符合相应的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三十八条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配备相适应的灭火救援装备、器材,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值守和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全要素综合演练。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层、站厅付费区、乘客疏散区以及疏散通道不得设置商铺。运营设施和广告设施应当采用难燃、不燃材料。 地下车站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连通部位、车站与站内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车辆基地与上盖综合开发建筑,产权方或者管理方之间应当相互协商,建立消防协调联动机制,明确相应的消防安全责任。 第三十九条 电器产品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有关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场所,以及存放可燃、易燃物资的仓库,应当定期对其使用的电器产品和线路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导除静电和防雷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检测。 供电企业应当对供电设施、线路定期检测,及时更换、改造老化供电设施和线路,加强用电管理,开展电气消防安全检查,对违反用电安全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对电气火灾隐患及时督促整改。 第四十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根据需要配套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区域、建设集中充电设施。 新建、改建住宅小区,建设单位应当同步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充电设施建设条件,推动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应当提高消防安全防范意识,避免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进入电梯和住宅户内。 禁止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禁止在建筑物门厅、公共走道、楼梯间等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 第四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研制易燃易爆的新材料、新产品或者有火灾危险性的新设备、新工艺的,在交付生产、使用或者技术转让时,应当注明火灾危险性、预防火灾和紧急处置措施。 第四十二条 下列人员应当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培训、考核的标准执行国家规定;国家没有规定的,由省消防救援机构规定: (一)自动消防设施运行、操作、检测、维修、保养人员; (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直接负责消防管理、消防检查的人员。 对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电焊、气焊以及其他从事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特殊工种人员进行职业资格或者上岗培训时,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培训的内容。 第四十三条 从事灭火、应急救援工作的消防救援人员和单位专职消防队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国家职业资格。 第四十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或者确定消防防灾教育场馆,为居民提供火灾预防、扑救、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定期安排时段或者版面发布公益消防安全信息,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住宅区、村庄和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固定消防宣传设施,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第四章 消防组织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消防救援队,并按照相关标准配备消防装备和相关设施。 下列未建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的地方,应当建立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 (一)建成区面积超过五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五万以上的镇; (二)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乡镇; (三)全国和省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 (四)省级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依法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建立的专职消防队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相对集中的,经消防救援机构评估同意,可以联合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 沿海、沿江以及其他水上消防任务较重的地区应当建立水上消防队(站)。 第四十六条 符合条件的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应当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训练、统一荣誉。消防救援机构负责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人员管理、力量调度、现场指挥、执勤训练等工作。 政府专职消防员实行员额管理和岗位等级任期制度,其工资待遇应当与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风险等相适应,享有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待遇。消防救援机构根据岗位需要,为政府专职消防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四十七条 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消防和应急抢险救援器材设备,确有需要的应当建立高速公路消防救援队,符合条件的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建立符合高速公路消防和应急救援需要的执勤战备秩序。 第四十八条 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单位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的执勤消防车辆,按照特种车辆登记和管理,可以安装、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和消防专用标志;符合国家免征车辆购置税规定的,免缴车辆购置税。 第四十九条 建立健全尊崇消防救援职业的荣誉体系。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和政府专职消防员等消防救援人员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有职业荣誉、生活待遇、社会优待等职业保障。 消防救援人员因战因公牺牲、致残或者病故的,对其家属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照顾和帮助。 第五十条 消防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保障,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因执勤训练、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受伤、致残、死亡的人员的医疗、抚恤政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政府专职消防员和单位专职消防队员按照工伤保险等规定执行,被确认为见义勇为人员的志愿消防队员和其他人员按照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规定执行;符合评定烈士条件的,按照国家有关烈士褒扬的规定办理。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志愿消防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参加火灾扑救或者应急救援的志愿消防队员提供交通、食宿等必要的开支。 第五章 灭火救援 第五十一条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承担火灾扑救工作,同时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综合应急救援工作。 灭火救援应当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原则。 第五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演练。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应当熟悉责任区情况,制定灭火和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灭火和应急救援作战演练,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并提供资料。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应当会同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建立消防救援和院前医疗急救联动机制,实行119消防报警和120急救中心应急合作。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灭火和应急救援物资的生产、采购、储存体系和紧急调集、配送机制,优化物资品种、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 水域、山岳、森林和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商业综合体、储能电站、大跨度建筑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场所等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当按照规定配置特种装备。 第五十四条 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可以共建共用应急联合指挥平台。 消防应急救援调度指挥中心与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单位以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应当设有专线通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应当设有与当地消防应急救援调度指挥中心联系的有线或者无线通信设备。 发生火灾、重大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时,通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做好公用通信网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优先保障现场救援工作的通信需要。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通用航空单位纳入所在地消防应急救援体系,组织通用航空单位开展必要的消防应急救援培训和日常训练。 发生火灾、重大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调用通用航空单位参与应急救援,通用航空单位应当服从调用。 紧急情况下,需要航空运输消防救援人员和消防应急救援装备、物资,或者利用航空器开展搜救人员、现场勘查、物资投放、灭火药剂喷洒等消防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单位应当优先运输、许可。 对参与应急救援和应急救援日常训练的通用航空单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财政资金给予适当补偿。 第五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火灾,应当迅速报警;起火单位应当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接到报警或者命令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灭火和救援。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为火灾报警、灭火和应急救援提供便利。 第五十七条 消防救援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指挥。 第五十八条 为阻止火灾蔓延,避免重大损失,火场总指挥有权决定使用各种水源,划定警戒区,在火场周围实施交通管制,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拆除或者破损毗邻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等,调动市政、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象等部门和单位协助灭火救援。 前款事项造成其他单位、个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单位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参加扑救外单位火灾,以及有关单位协助灭火救援所损耗的物资,由火灾发生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第六章 消防监督 第五十九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加强源头管理、守住安全底线的原则,加强消防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和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衔接、审批管理标准统一和审批结果认可的工作机制,具体办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省消防救援机构共同制定。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结合消防设计、施工质量情况,合理确定属于公众聚集场所的特殊建设工程以外的其他建设工程备案抽查比例。 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实行告知承诺管理。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在消防验收合格或者消防验收备案通过后,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机构提出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申请,作出场所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承诺,提交规定的材料,并对其承诺和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许可并及时对作出承诺的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核查。 申请人选择不采用告知承诺方式办理的,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对该场所进行检查,经检查符合要求的,应当予以许可。 第六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消防设施传感器、电气火灾监控、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消防设施联网监测等技防、物防措施,提升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水平。 负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推行网上消防安全信息采集、监测、预警的,不替代单位承担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作为追究消防执法责任的依据。 第六十一条 实施消防监督检查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证件。 消防监督检查人员可以进入单位、场所进行检查,测试消防设施,调阅有关资料,询问、了解有关情况。对检查发现的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依照有关规定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对检查发现不合格消防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情况通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被检查单位、场所正常工作、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第六十二条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领域信用管理体系,推动消防安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实行消防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为: (一)公众聚集场所作出虚假消防安全承诺,且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 (二)拒不执行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决定,经催告逾期仍不履行义务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拒不整改的; (四)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伪造或者出具严重虚假、失实文件的; (五)注册消防工程师变造、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资格证书、注册证、执业印章的; (六)严重扰乱火灾现场秩序、影响灭火救援的; (七)故意破坏或者伪造火灾现场的; (八)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规定的其他严重消防安全失信行为。 第六十三条 消防救援机构根据火灾调查的需要可以封闭火灾现场。起火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保护灾后现场,协助消防救援机构调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清理、移动火灾现场物品,隐瞒事实真相或者干预、阻挠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 发生轻微火灾事故且当事人确认不需要火灾事故调查认定文书的,消防救援机构可以不出具火灾事故认定书。轻微火灾事故标准由省消防救援机构规定。 发生造成人员死亡或者产生社会影响的一般火灾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较大火灾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由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火灾事故调查处理需要及时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或者授权消防救援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组一般由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人民政府和消防救援机构、公安机关、应急管理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本级工会以及下级有关人民政府派员组成。根据火灾事故具体情况和调查需要,可以由其他相关部门派员参加。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十四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消防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费用,不得利用职权谋取利益。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与消防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利用职务为用户、建设单位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消防产品的品牌、销售单位或者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施工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第六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新产业、新业态、商业新模式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不明确的行业、领域和事项,应当及时明确监督管理部门,落实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未明确处罚、处理主体的,由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负责实施。 第六十七条 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置临时消防给水设施,未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未设置消防车通道并保持畅通,或者搭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施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建设工程有关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或者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未按照规定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设置消防控制室的单位未按照规定落实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或者在建筑物门厅、公共走道、楼梯间等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建筑物外立面装修、装饰、设置广告妨害防火、逃生和灭火救援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 人员密集场所未按照规定设置消防安全标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楼梯间及前室的门,未按照规定保持常闭,或者不能保证在火灾时自动关闭的,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未按规定指定专业处置人员,设置专用资料箱,配备专用灭火器材、储备专用灭火药剂,或者灭火器材和灭火药剂未保持完好有效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发生事故时,未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取专用资料箱,调派专业处置人员开展和参与相应处置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三条 未依法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或者建立的专职消防队不符合标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未按照规定配备灭火救援装备、器材,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四条 违反规定使用明火和产生烟火的物品的,对单位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五条 利用船舶或者水上浮动设施开设餐饮、娱乐场所、水上加油点,不符合相应的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 消防审验技术服务机构出具虚假文件的,由住房城乡和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未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开展消防审验技术服务活动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七条 消防从业人员未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或者未按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责令用人单位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发生火灾事故,未按照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火灾扑灭后,违反规定擅自进入火灾封闭现场或者擅自清理、移动火灾现场物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警告或者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九条 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消防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第四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消防救援机构依法实施。 有下列情形之一,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责令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罚决定: (一)涉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单位的; (二)涉及单位、场所、人员数量众多,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 (三)涉及城市公用事业的; (四)其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情形。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可以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对有关违反消防安全管理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具体委托事项另行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八十一条 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军办企业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机构负责实施。 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系统的消防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十二条 符合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法履行单位消防安全职责,承担单位法律责任。 第八十三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来源:淮安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