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育儿中,我们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道理都懂,真遇到孩子犯熊了还是忍不住吼呢?” 之前写过一篇 专治“不想吼孩子,脾气上来忍不住”这种病 非常受大家的欢迎,但对于某些问题大家还是存在着疑问,于是我小跑步送上关于如何温柔坚定管教孩子的第二篇 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吼孩子? 因为我们不曾被温柔对待过,从小到大都是被吼大的。 人一旦情绪失控,就最容易切换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应激反应。 我们不喜欢曾经这样被对待,但不自觉地,面对孩子,我们也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父母。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曾经也被深深影响。 但后来我告诉自己,我必须让这个伤害到我这里为止。 我希望小D从小是被温柔对待,那今后她对她的孩子、爱人、朋友和整个世界,都能自然而然地好好说话。 每次面对孩子发火之前,每次把以前父母怎么骂我的话脱口而出之前,我们需要学会在心里按下那个暂停键。 这件事不容易,你们别看我现在好像云淡风轻的,我没生小D前是个急脾气,刚有小D那会也是时不时进入“开吼-奔溃-内疚”的死循环。 当时关于各种管教的理论都学习了,但我发现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词穷! 一旦没词了,想到的也就是当年父母吼我的话了。 后来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扩充自己“教育”孩子的词汇库,先从行为的改变,来改变自己整个育儿风格,从而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性格。 很多育儿文章都提到过,给予孩子选择。 但大部分文章都没说透,导致很多父母使用过程中都会说,根本没用,孩子完全不遵照我的选择。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实战经验。 1 给选择时不要被带偏 给出选择后,明确强调只有这两个选择。 比如我已经提前告知小D还有5分钟需要回家了,当时间到了我们需要离开公园时,她还在攀爬架上。 这时,我就会问她, “我们需要回家了。你是自己爬下架子,还是让妈妈来帮你?你可以自己选”。 而不是, “快点快点,妈妈和你说了,我们要回家了”。 如果这时,小D说,“我不要回家”。 这时,我会重申, “在公园玩真的好开心,但我们必须回家了,我们可以明天再来玩。妈妈和你说了,你现在有两个选择,自己爬下来还是让妈妈帮你?” 说这点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提前提醒过孩子还有几分钟要回家,而不是, “你都玩了那么久了,怎么还要玩。不行,我们必须回家了!” 即使这样,有时小D也会无视我说的两个选择(熊孩子的策略啊),这时我就会说, “嗯,看起来你需要我帮你做决定,那妈妈抱你下来,我们一起回家吃饭” 而不是, “你有没有听我说话啊,和你说了几次,你怎么还不下来啊?” 这个大招的关键是,我们不能被熊孩子带偏,来回的几个回合里我们都需要坚守阵地,也就是始终围绕着我们给孩子的选择上。 很多父母一开始也是平静地给选择,但第一个回合就“输了”。 孩子表示不选或者完全无视我们时,我们马上就跟着她的思路走进了应激模式, “你怎么不听话,你必须这样,你这个孩子和你好好说就是说不听!” 这其实也是育儿中的一个大智慧,始终记得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而不是得失于孩子当下是否“听话”。 2 如果没有选择 就不要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这里就要分享一个小D爸爸的例子了(嗯,专业黑老公几十年~)。 老公有一次在带小D,要去上洗手间之前,和小D说, “你在这里自己玩,爸爸去上洗手间好吗?” 然后小D说,“不好”。 本来出于践行“尊重孩子”教育的老公,真的没想到小D会说不好。 马上就画风不对了, “爸爸要去上洗手间,你怎么可以说不好呢?你在这自己玩,爸爸马上回来”。 接下来的画面你们肯定能想象得到,小D大哭。 老公匆匆忙忙上完洗手间,一边嚷嚷, “你这个孩子自己玩一会都不行吗?爸爸就是去上个洗手间啊”。 这也是很多父母给孩子选择时的一个大误区,很多明明不需要孩子选择的事情,我们却让孩子去选择。 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喜欢说的就是“不、不好、不要”,所以常常我们就被孩子“将了一军”,然后就被激怒了。 因此要记住,如果根本没有其他的备选方案时,不要给孩子进行选择。 这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说, “爸爸要去上洗手间,你自己在这玩一会,爸爸马上回来”。 类似台词: “我们现在需要去洗澡睡觉了。” 而不是, “我们现在去洗澡好吗?啊?怎么不好呢?这么晚了,我们要睡觉了啊?我会数到三,我们现在必须去洗澡睡觉!" “走到门口,穿好鞋,我们需要去上学了。” 而不是, “我们去穿鞋好吗?你怎么还在那里坐着啊?时间来不及了啊,怎么还不动。你这个孩子每天早上就最磨蹭!” 使用这个大招的关键是,我们自己需要明白,哪些地方是没得商量的,同时要保证这些没得商量的地方并不多。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无法一概而论,我上面举的例子只是我家的情况。) 这又是育儿的另一大智慧,需要明白什么时候“民主”,什么时候“集中”,或者也是我经常说的,“温柔坚定设定规则,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 3 让自己的语调语气 作为管教的工具 无论是之前文章中分享的话术,还是这篇内容中的话术,要起到效果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如何说。 我是当了母亲后,愈发明白“温柔的力量”,力量不在于音量的大小,而在于我们能否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明确地传递自己的期望。 在职场或者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人“大吼大叫”其实折射的恰恰是他内心的软弱。 因为无力,所以只能靠音量大来唬人。 而孩子恰恰是最能敏感捕捉到父母这点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通过吼叫来管教孩子的父母会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招就越来越无效了。 温柔之所以拥有巨大的力量,是因为,能付出温柔的人,内心的力量必然是强大的。 不吼叫,不仅仅只是为了孩子,更是我们父母自己的修炼。 “威而不怒”,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底气和自信。 来源:腾讯网 / t" B6 h7 L;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