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

查看: 170428|回复: 0

[教育资讯] 重磅! 教育部命题! 2021高考官方模拟考时间确定! 连考3天, 统一改卷!

[复制链接]

1147

主题

3664

帖子

4623

积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4623
菜籽
17906 粒
铜钱
16420 枚

app勋章新人进步奖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20-11-30 09: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目前,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新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全国考生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C0 B/ Z  Y, `% V( s* v9 l7 R& b" }7 ?
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四省市实施了新高考,在2019年12月初-2020年3月,四省市分别组织了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为2020年高考及后来几年的高考指明了方向。# M6 @7 _& T$ c8 r+ Y

3 `7 P3 a; _' \* A; E+ P/ K* |+ J. [( J2021年,广东、福建、江苏、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等八省市也将实施新高考。11月25日,福建省教育厅举行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透露:2021年1月23日至25日,将举行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且明年不再组织2021届的高三省质检。% \& d; ?& J3 w3 a/ J
1 v3 _! [+ j- y3 j. R& x: t/ R
据悉,这次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数英三科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这样,八省份或将统一时间参与此次适应性考试。因此,这次考试不仅对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未实施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而已,也是必须要关注的。+ C0 p) p9 S( s

9 Y2 t' G$ l+ N( U; [

9 T  l$ I' k% L4 d
“3+1+2”新高考统一适应性考试

: b3 A- h; D, j# j- `+ w1 s( V% A! e4 ]- Z7 Q# k/ A% _

; R( G  T+ C) G1 S( @4 Q什么是“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 O' d1 `4 ?, p2 [  \: p; i
. |0 m# U& `* l% J“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就是之前说的“高三省质检”,它其实是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也就是说,明年福建首次举行的新高考要怎么考,适应性考试是方向标,是预演,是压力测试。; `- d7 k( ?8 Y  y# q) Q" \

) k% \( \2 P* a6 b; c; n( S! {2 A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福建省作为8个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实行“3+1+2”模式,考试科目、考试方式、计划编制、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等都有重大改革调整。3 H) S2 u5 z6 V9 K" L

& L  I/ m  e8 E+ [为全面检验2021年新高考准备工作情况,也使考生熟悉考试、志愿填报和高校了解录取的流程及基本方法,尽早发现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和研判,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预案,计划开展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为减轻学生负担,2021年不再组织全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
; s3 [% r6 N; e
. n" t5 X: W1 ?高考报名考生全部参加适应性考试,福建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时间安排在2021年1月23日至25日,共计3天。
9 a* V6 Y* s8 f% V  _) t0 q& B3 u( b5 O) |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时间安排
# X$ D" z# o" _6 f( a
5 x9 ~9 B% O/ x  V1 w

! F, s7 D0 e! L; ^3 ^$ e, l) j2 K2 I+ f- G! k
其中,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和外语2个科目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7 ^2 M' A2 f8 ?5 Q0 j7 I
* `9 I% k$ o1 {3 a
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政治、生物等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考试时长均为75分钟。
; G6 ~% g! G+ H, @
( Q+ @/ l( E/ [: y# }0 @1 o适应性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新高考的工作模式执行,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等3门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政治、生物等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由我省自行命题。, v; `( f" ]2 f. O% B9 E% n6 ^
# x) ?0 }9 V/ {; e
总之,这就是新高考的一次预演。但是,是否适应性考试怎么考,新高考也将这样考,还没有定论。- z' N7 P5 U% @1 v

9 n2 [8 @! w, q背景介绍
, {. p/ q! d, S, D! p! a9 {. q5 |7 Z' {3 g- {
2021年,福建、河北、辽宁、江苏、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迎来“3+1+2”新高考模式。. O" x" v0 }7 ~( E4 J

. m' T* Q) {+ Q+ K9 f8 J, H0 }, G“3+1+2”是这样的:1 m! c, L+ T. I3 m6 M2 [
, ]( r3 h, x5 b" q& V& m
👉“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6 C( q* P4 Z' y# y7 t7 P' t& C👉“1”指的是:物理和历史,考生从中选一科,这是学业水平考试(学考)的选择性考试,由福建省自己命题;: j$ p7 V' I( h( z2 {0 K
👉“2”指的是:考生从四门中选两门,即从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四科中选两门,这是学业水平考试(学考)的选择性考试,由各省命题。; K9 Y, w+ m% d3 F% ]' Y% v
4 q2 N% P1 B$ H
也就是说12种考法(见附表)( ?8 m6 l5 u) i8 x0 e0 L! \! B, _
↓↓↓

" |2 h  e+ t- h# ]! N$ }, T8 h5 e

7 c" n: e% L* N5 {. v
4 y4 n/ E1 [- ^8 f
这样计分
% z) g: q% J5 U( }) ^

$ f4 w% r( R; C3 o👉“3”:语文、数学、外语3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H3 [  B# u, c2 C/ h3 w
👉“1”:物理或历史必选一科,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l; D1 Q" T0 x
👉“2”: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任选2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b1 j, e2 G1 V& ~
9 `6 I0 Q, _: Y# w9 x$ X
也就是说,涉及到“等级转换赋分”的科目,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这4门要以等级赋分后的成绩计入总成绩。
5 r) a6 }& P. ]9 o9 f
' _/ X$ X: Q1 i! v7 p等级赋分主要是为了抹平学科难度不同的分数差异,举个例子:6 V# l" B" ~# n: J
5 _% n  l" i2 N8 p4 f9 l1 H. m
某高校某专业要求必考的科目是物理。现在有两个考生,甲同学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历史,乙同学为物理、历史、地理。假设这次考试地理的难度较低,而化学难度很高。比较卷面分数的话,选了化学甲同学可能较低,那就不能保持考试公平,而用这几门成绩在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比来计算分数,能最大抹平了由于学科难度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O1 z. m0 z. `" {( U: x& F
备注:
$ |' z9 b& ~, H  |3 g' s
* r& k" q; \0 v- e7 }4 n$ C1、等级赋分制不是按照考生的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遵循“原始分数——百分比例——等级——转化分数”的等级赋分路径。
1 A. D  I# G- H7 M2 S/ c9 @; m
4 B: e) I5 Q2 F) I2、等级赋分由相关主管部门自动完成,大家在查询到自己的高考成绩时,看到的已经是赋分后的分数,不需要大家自行换算。$ p# A' O. t/ O, z/ ^: O

6 n+ D. L* ^# r( |简而言之,暂时忘记赋分,好好备考才是最重要!
, |1 s8 m! R# `
( |4 F* S& M' m( D/ n7 H新高考背景下2021备考指南1 O4 s! @4 v( T- y
注:此部分备考建议摘自于福建新高考发布的《福建省2020高考评价分析报告》。& u4 n) y* A" \/ j+ \* `: k& j6 P( m( a
同时报告内还分析有2020高考各科以及各考题的平均分情况,学生各考点的丢分情况以及失分原因分析等。这都是需要大家重点了解的。对于2021届考生来说,参考价值极大!
: y( ~8 M- b/ I/ k$ d% Y6 Q
1 T! Z! f) I# M8 g" e. k4 X6 o( t5 ^' X" \% S2 J
8 _  h( c0 F. c% j/ @
" S2 M+ }. N# @$ H4 J

1 C& b; A9 `9 s; @$ \& }
3 f% D! x4 B9 d' ]/ e" e
备考建议:务必全面细致,不能只盯住“常见考点”
6 J$ {( O# c% Q/ H9 f9 l

% N: f/ ?! Q; j% C' X) o- G' y6 C7 m2 h7 U) T0 u$ c
第三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明年将实施新高考,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认真研究高中新课标新教材,准确把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深刻领会今年新高考全国 I 卷和 II 卷精神实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全面优化复习备考工作,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发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Z9 K5 ?$ D( M6 q

/ l- ?; @$ Z% N0 [3 ]% O' P1、在文言文阅读方面,重视经典课文的复习。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重视诵读,增强语感。抓实抓好文言实词以及文化常识的积累,突出关键词和整句的翻译训练,注意古今差异,更要关注古今相同、相通、相融之处。语言文字运用,必须适应新高考的变化,复习务必全面、细致,不能只盯住“常见考点”。做实做好基础知识(特别是语病知识)的梳理与探究,强调情境性和任务性,学会从语义、语境、用法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关注语言策略与技能的“适切性”。课外提倡阅读主流媒体的文章,关注科技创新成果,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文质兼美的新鲜佳作,鼓励熟读成诵。% d" Q! T" C: Z
, s& V" w! \6 }7 A
2、论述类文本阅读,关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论述类文本,注重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联分析,加强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认知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强化复杂信息处理能力,扩大阅读面,克服畏难畏新的心理,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论述类文本。注意选择题的特殊性,理解试题命制的合理性、严密性、排他性,提高正选率。实用类文本阅读,培养多个来源、多则文本的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学会选用恰当的策略,筛选、比较、分析、概括、运用信息。文体写作继续加强应用文写作,尽量多一些演讲稿、书信、倡议书、慰问信、读后感、观后感等训练,提升整体写作能力。0 s4 z& {' C! C3 X$ u) @
! b4 }/ K) b6 D* s- A
3、文学类文本阅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拓展文学欣赏的必备知识,锤炼阅读鉴赏的关键能力,多涉猎风格多样的中外文学作品,利用好小说欣赏的选修教材,了解现当代小说在“叙述”“虚构”“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等方面的创新之处。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要落实新课标理念,重点抓审美体验与比较鉴赏。既要利用必备名篇掌握诗歌中的典型形象与常用手法,以助阅读中举一反三,也可以适当拓宽所阅读的诗歌的类型,了解古代文人唱和酬答、奉和应制、寄赠、哭吊、题画等社交活动,理解其中的诗人情感与文化信息。学会比较两个以上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3 ~; k+ V- P. [) X! |! S1 y/ C! O' c  p8 k$ k9 k
4、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要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深入理解革命志士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理解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正真朴实的性格,理解新中国建设者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3 @' M9 c/ B  L' r

/ f) Z: J" u5 |/ N) R# ]  p0 i  g3 Y

8 c& x% F0 \6 i! W% ?1 d* f! d+ m4 W  B" P3 ]
             备考建议:适应题型和结构上的创新改革
) f$ K  Q: c% }9 f* r" p% k/ w3 ?, O/ |" \8 L' I
0 X, A1 r' A: e& F
1、要及时了解高考动态,密切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考试导向。2020年高考数学试卷以贴近生活的真实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试题重视数学的本质,突出对逻辑思维、运算求解、空间想象、数学建模、创新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一致。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考试中心专家的有关论述。+ C& Z2 I  }: `4 u$ w

- K6 I/ r. Q4 k. O* Z7 @6 E2、要认真研究近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新课标全国卷试题以及新高考全国卷试题,应通过对试题考点考向的分析,厘清考试的热点问题,明确相关内容的考查知识点及其要求层次,弄清能力和思想方法要求,做到科学备考。例如,对于2020年新高考数学全国 I 卷的第20题第(1)问,从设问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新高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特点,考点虽然常规,但是思维灵活性却大大增加。
4 ]/ v" r+ q& T4 B9 a3 R. l% @! Y, s3 V) r2 G+ D+ c* d" @
3、要多从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角度研究试题。在复习中,要以通性通法为重点,适当依托一题多解,开拓思维。例如导数解答题的切线问题、零点问题、不等式证明问题、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等相关题目层出不穷、目不睱接,只要善于研究,就能从更一般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4 V" G- H6 `& ?" n) J, V

- q6 }/ b. I3 e5 [! N4、从2020年高考的实测情况看,学生在基本运算、识图作图等方面的技能还存在较大问题,因此要认真查找在这方面存在缺漏的原因,明确训练目标。如在运算技能方面,要加强对指数和对数运算、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数列求和、三角恒等变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向量运算、求导运算以及近似计算等的合理训练。在识图作图方面,要求加强根据函数的性质作出对应图象并把握其图象特征,能作出解析几何问题中的示意图以及立体几何问题中的辅助线或辅助面等的合理训练。要加强把握函数解析式变化与其图象变换的对应关系、准确把握平面图形的折叠及立体图形的展开、根据需要合理地对立体图形进行割补、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统计图表或从统计图表中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等的训练。
6 x! ]$ y5 E9 C' ]( X' V3 @( E. n
+ P: U1 g+ M3 [3 a1 y$ e5、注重重复性和再现性训练,特别是对于重点、难点知识,再现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省考生在解析几何模块答题情况极不理想,没有做好再现性训练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大、教学紧,如果高二下学期都没有进行必要的滚动性和再现性训练,就会导致到了高三总复习时,解析几何相关知识极度陌生,这意味着在高二下学期应该做好高二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性训练。对于选择题、填空题要进行限时训练,渗透答题技巧,特别是对部分选择、填空题,应学会用特殊化策略、数形结合、极端原理、逆推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对于解答题的前三题要加强模型识别、掌握常规解法、规范解题步骤,做到书写严谨,避免过程失分;解答题的压轴题力争第一步不丢分,第二步至少要得到基本的步骤分。( h0 |& I- W( p! P; ^* U; n. }
7 B8 k- B' e, h9 Y
6、新高考数学在题型和试卷结构上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引入了多选题和结构不良试题两种新题型。多选题的引入,让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在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了发挥的空间,同时更加精确地发挥数学科考试的区分选拔功能。如新高考数学全国 I 卷第9题、新高考数学全国 II 卷第10题,全面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特征,难度较小,大部分考生都能较为容易地把全部正确答案选出来。而新高考数学全国 I 卷的第12题为新定义的题型,虽然题型新颖难度较大,但选出备选项A应问题不大。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与考试中,应克服畏难的心理,敢于动手求解,力求正确应答多选题前两题、后两题至少选出一个正确备选项。3 l7 A0 c) E0 R8 `
结构不良试题的引入,为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如新高考数学全国 I 卷第18题和新高考数学全国 II 卷的第17题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解的情况的判断,总体而言本题难度较小,选择前两个条件进行解题,难度差别不大;若选择第三个条件,则解法更为简洁,凸现了结构不良试题在高考“服务选才”功能方面的独特价值。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与考试中,应着重加强这两块内容的基础性训练,再以其他考点的结构不良试题作为辅助,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面对这种新题型。
5 F& `+ s  W* t1 M2 W
- \" `6 l6 _* l1 b) _2 N) ^" F! c1 f3 r; c
+ `; k* t% K4 B- O5 H
  q; n4 }, ~* T2 n* S
            备考建议: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 C) s0 ^5 ~, @6 I
" g: ?, d' c+ x* K2 o

! A" \7 J2 p! w/ n& Q0 ]7 A1、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要正确把握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方向,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体会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2 Q/ G8 N! K  a7 Z6 ]* m

: q/ p6 e) y6 Q3 g2、高三复习要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第一,要进行广泛的阅读。高考试题中的阅读材料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试题的语篇材料选材新颖,贴近时代生活,话题涉及自然、社会、科学、文化,因此要加大语言输入量,阅读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充分利用互联网、英语电视节目、英语报刊,了解最新的时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动态,开拓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 t1 |& {0 v& l( A1 {' z8 ?# v第二,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培养阅读策略意识和阅读技巧,重点训练把握文章主旨大意与中心思想的能力,捕捉文章事实细节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猜测词义和句义的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和阅读习惯,如遇到生词能快速排除阅读障碍,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获取有用的信息等。
, [$ u5 S0 D" E$ F1 e第三,通过阅读巩固和扩大词汇量,进一步丰富语言知识,加深对中西方国家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v1 W; K3 @4 N5 ?! y
第四,要加强思维训练,注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访谈、对话等连续性文本,以及图表、图示、网页、广告、漫画等非连续性文本的训练。
* H$ I7 ]" {3 e" B( w  @% O  w% N3 j* l3 I! q( y' p
3、加强听力微技能训练,重视听力话题词汇的积累,从而提高听力水平;坚持听读结合,听完后再选取某些听力内容进行朗读,训练语音及朗读技巧,提高语感;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对高考真题反复听,体会其语言特点、语音特色。听力训练不仅要重视量的积累,更要注意听的质量。完形填空是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汇的能力。+ E# C! _) ]' h* e8 O# Q
第一,重视词汇积累,特别是要掌握核心词汇的用法。第二,加强解题指导,把握语篇整体,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测。第三,优化训练策略,除了用高考题型进行训练外,也可设计不提供选项的完形填空练习,在没有备选项的情况下,根据文本内在的联系以及上下文语境,填写空缺单词,提高语篇语境理解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第四,结合近几年的试题特点,精选难度相当、风格一致的语篇进行练习以提高考试的适应性。在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时,要认真审题,领会题目要求,并根据提示用正确的人称和时态书写。3 Z- b7 G' Z8 S1 @& k& C
4 Z" b& v; i& Z6 [  h% @
7 a: G2 D' O3 ?6 G0 q) k# w

. b! g; \6 I9 p5 f5 m& h9 c                备考建议:把握物理学科的命题趋势
, V8 y" H0 R9 T/ k; I$ ]2 a: n) c& G( i1 f' W# q  z; L- a
2 L6 `; Q) f5 Q
1、基于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设置物理问题,是物理命题的一个趋势,是物理学科考试体现应用性的重要路径。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的情境材料来源广泛,既关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也关注身边生活实际。在情境融合时,应把握几个要领:一是情境材料的选择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如“电动平衡车”的素材适合与“摩擦力”建立关联而不适用与“质点的运动”建立关联;二是要注重模型建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协同发展,而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呈现,要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 f, V, x$ C2 Y. H2 }' S& Z7 P4 i
( ]& k1 r* y% p4 ]3 Y8 a" z2、读图、用图能力是建立在物理学科5种关键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或素养的体现,全国高考物理试卷中十分注重对图像信息的读取和加工能力的考查。如2020年全国 I 卷第17题、20题、22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处理相关物理问题。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加强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适当利用数学软件对各类物理规律图像进行绘制,强化对物理关系图像的直接体验,提升信息获取、整理、加工的能力。
9 R: r7 I3 @- Q# G( p3 h
# ]9 H& h9 |* a  ?: g( Z3、高考实验试题往往基于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造,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创新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将物理实验的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完成实验。加强物理实验,首先要重视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学习并掌握基本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方法、实验仪器的选择原则,领悟物理实验的原理和设计思想,明确规范的实验步骤,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其次,在课标要求的基本实验基础上,通过设置新的实验目的,对实验方案进行拓展和迁移,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第三,能够正确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并能发现实验方案或操作过程中的可改进之处,培养创新能力。& M' x7 e5 U2 o6 D5 ^5 _7 {

# k! H0 X0 a! [5 \4、规范、专业的书写表达,能体现考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强化解题书写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又能减少因不规范表达而造成的失分。$ j4 S* ^) m, A
# o, \1 O0 {0 n/ `' c! |* B  c

. `; t- H+ @, q4 r% S! L, l) i, F; r* o% Z/ ?2 \# I
          备考建议:夯实学科基础,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7 I- K- X/ k, e1 \5 Y
/ l- Z0 v2 Q; J3 ~. x7 p1、夯实学科基础,规范用语书写,注重知识的内化迁移。规范化学用语书写是提升成绩的重要措施,化学用语既包括化学符号的书写,也包括化学专用语言的正确表述,以及在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准确思维语言。高考中有大量考生因书写化学用语不规范而失分严重,如化学式书写错误、有机物结构式中表示化学键的“—”指向不准、有机物中的基团与离子符号相混淆等;化学用语表达能力弱,词不达意等等。因此,学生必须进行化学用语规范训练,做到逻辑清晰,书写规范,表达精准。4 ]% |( w9 j, d# e

. P, j6 z9 _: q& P( ^3 z0 b2、实验依然是中学化学的软肋,要走进实验室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加强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培养创新意识。要用新视角重新审视已经做过的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学会控制条件、学会解释现象并得出相应结论、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改进实验。另外,适当精选体现科学探究思维历程的探究性实验试题,开展相关训练,能够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性解决方案,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或对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等等。
- d" F% d# S2 B
  u- F; |! w5 |
  q1 T3 T7 n' F' G4 P

5 }/ b# v& {2 l; {" k6 l( k   备考建议: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三、四级水平( e# F/ u/ q3 V5 k$ [0 d* m
5 ~9 s/ d" N" B) H7 D
$ K  M' \3 q$ a7 G7 T% B
1、2021年生物科将由统一高考理科综合科目变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在生物科考试功能定位转变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 w% B# U7 b/ m9 H& o) j4 N( @2 H' \4 S
2、根据2003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参照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科考试内容与要求。生物学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要求达到学业质量标准中的三、四级水平,即在相对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程度水平。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情境相对复杂,解决问题的程度要求相对较高。
( k- x" @4 y7 N& c6 W+ s
! z5 b( e  l$ m# e, B3 {3、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建构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一些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主要是因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知识呈碎片化,没有建构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复习中应回归教材,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突破重难点知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建立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考生要通过基于大概念的学习目标来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理解领会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不要过多、过深地补充或增加课程标准、教材以外的知识内容。
( t, u4 l( @6 q( \! k. e: A6 J6 B+ F- m6 e0 W' R+ N
4、要培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情境包括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具体可以是生活常识、课堂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科学实验、科技新进展、科学史等。要培养在陌生情境中解答问题的习惯,不惧可能出现的、看似复杂的生物学新名词、新方法,只要学会在新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正确应用生物学科学思维、方法即可。  ~! }' ~" i# |  B- [3 H
- ~' o0 l0 _# W% P
5、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素材,包括技能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调查实验和科学史中的实验等素材,掌握实验的原理,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开展探究活动,要学会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使用仪器、观察分析、得出结果、解释结果,以及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将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准确运用生物学术语阐明实验结果。
( r" ^7 m9 F$ i, l7 B+ g+ Z

0 N, z% {4 W( `6 N
( r# K# @  y1 N0 N/ b8 {# |; o. W
* z, _0 @5 m" T7 K2 b7 l
            备考建议:突出重点内容和高频考点
& Z4 \" h3 ^# ^
& h2 m# U) T* o9 u) @% [* L& }* P1 L$ _  F
2020高考中多数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取得较好成绩,在文综成绩中的贡献率最大。但是在复习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点:7 \4 M" W& `) E: W- i% n& a1 t
1 m0 l7 H9 r+ w' k4 ~! ~3 ~3 o
1、高考试题重视知识但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对学科重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首先要全面掌握规定的考点,突出重点内容和高频考点。在首轮复习中,要全面掌握课内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在此基础上突出如价格、供求关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政府等在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突出如市场经济、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联系观、价值观等高频考点。其次,要理清教材没有或不清晰的考点。要联系教材已有内容分析考纲要求,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或呈现不清晰的考点进行分类处理,理解掌握其中有价值的知识。第三,要关注知识拓展延伸,注意新知学习。高考试题经常会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包括时事热词、人文知识和学科新知,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拓展与迁移能力。第四,要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注重逻辑关系。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按学科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以时事热点为主线,按生活逻辑挖掘知识联系,使以往掌握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变为体系化的知识系统。+ r0 ^) @4 n. g) P4 L' b
+ k4 O6 u. P6 r
2、高考试题重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科素养考核,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运用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进行能力专题训练,精选针对性强的试题,通过演练提高学科能力。要关注时事学习,关心社会、分析热点,在对实际问题剖析、解读、推导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M, C3 k) g4 _
7 I9 o! F* V2 P. ^3、以高考题型分析训练为抓手,进行必要的题型训练,提高实际答题能力。一方面要突出主观题训练,以少而精的经典题例,训练审题技巧和答题方法。在审题训练中重点关注素材解读,明确材料主旨和关键词句,做好知识定位、指向定位和主体定位,以此为基础进行答题构思、组织答案,学会事理交融的答题方式,关注答案的条理性、结构的逻辑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突出训练讲评,做到少考多讲,老师要讲清试题立意、构题形式、答题思路、易犯错误等,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切实提高答题能力。2 ]/ b8 L! W7 [, {/ F3 u5 _
$ q+ {6 E1 G# R+ Q1 [
0 b2 S4 O: ?& _; f

4 Q4 e" p" Z4 @  D                    备考建议:要凸显育人目标) e) ]4 x" V! H0 U

/ p2 y% }8 h8 w) e
) q, T8 t- C8 ~2 X. n) G! J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3+1+2”模式,历史等六个等级性考试科目重回分省自主命题。从文综改为单科考试安排,在考试时长、试卷结构、分值比例等方面,与文综模式下的全国卷试题模式会有一些变化,但福建卷定要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贯彻“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考查宗旨、原则和命题理念等要求。有鉴于此,针对2021届的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B) `. X% ^% q- j
9 @) N2 X+ q3 f) u
1、认真研究高考命题要求与变化。2021年我省高考将迎来重大变革,复习备考要首先研究新高考、新课程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层级的水平表现划分,领会其内含的学科内容特性和技能要求。同时关注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即将出台的有关等级性考试的文件,有的放矢。( Z5 F! d1 |5 ]
: b- z2 j9 [; l& ]
2、认真研究近年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和《福建省高考学科评价报告》,综合2020年山东、北京等先行改革地区的试卷,研究领会命题立意,熟悉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提升复习备考效率。
5 b5 \- z3 |+ R! D
( y) U2 X+ u3 `1 ?( f$ n3、落实基础,建构主干知识体系。对主干知识的落实要贯穿复习始终,应该重视主干知识的梳理,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内化,把握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古今贯通、纵横联系的方式把知识进行整合,拓展视野,拉长时空,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夯实基础。# u7 H/ t8 A6 N' \% y
# U$ ]$ s; u" m1 z, o: K! h
4、深化概念理解,把握阶段特征。近年来高考命题不断加强对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的考查力度,今年的第42题更是明确指向“阶段特征”这个问题。要注重以典型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为载体,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相互关系,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史实的过程中,深化概念理解,把握概念的主要类型、考查的主要内涵,力求准确到位。/ F  K3 Y# y5 y( B1 U* u, R$ ~: [

- g1 z0 j& q, {3 N' V/ U. }* L5、提升关键能力,强化“问题意识”。高考命题关键能力的考查,指向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等3项关键能力。2020年全国 I 卷试题和前几年全国卷一样,都是在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基础上,考查考生关键能力。因此,高三复习不能简单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机械记忆层面,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并将它与课内主干知识联系,加深对书本主干知识的理解运用,提升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3 M2 M  ^5 E1 H5 y5 e0 _* e2 e! V" ]# w( `
6、强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高考要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考生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联系社会生活和现实热点问题,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学会以史为鉴。' K' L& Z7 S& v

* Z" ~0 |5 v( l: _- y7、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复习的核心功能是“温故而知新”。高效率的复习是以新带旧,即利用新知识引领旧知识的复习,利用新问题深化旧知识的理解。因此必须明确各轮次的备考目标和复习重点。现以三轮复习为例,各轮次复习需要抓住以下要点:! m; Z2 U; @$ a& n: ?' ]. r  K

' y6 E# s+ @2 J8 p第一轮复习,主要目标是打基础。把课标和教科书专题的体例初步转换为通史体例,初步形成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时空观念。梳理考点,抓住高考关注的“必备知识”;突出重点,掌握必考的重要史实、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拓展视野,在重点内容上补充阅读材料,拓展知识视野;深化理解,站在历史专业高度理解主要史实和概念;学以致用,在理解基础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4 P  D& k3 X% h5 {+ s: ]7 Q
; x( ]0 Y2 w3 |, T3 D" X3 }
第二轮复习,主要目标是通史下的历史专题的知识网络定型。加强专题限时训练,以专题知识为主线,以高频考点为重点,注重专题的横向联系,深化理解,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强化大题量专题限时训练,有效提高答卷速度,着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在这个阶段合理控制考练密度,专题限时训练与专题复习配套。
4 s2 y* X/ K  L8 T$ M. q* I+ o4 C; l* @( K
第三轮复习,主要目标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规范。进行组合训练,全面提升。在进行各种规范训练的同时,以某一模块为抓手,尝试多角度切入,融会贯通主干知识。通过综合考试、拓展阅读、单题突破、真题再练、错题重做等方式合理搭配、交叉进行,全面提高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 N% f6 M# G' o8 c, U
$ t# W: m. t' Z8 Z
最后,在考前冲刺阶段,通过适度考练、心理调适、查漏补缺,回归学科知识体系。可以按照通史体系,系统梳理一遍课本的知识要点,独立完成大事年表的编制,重构和回归学科知识体系。
0 {  v% r0 z, [) ?* ~8 A

: ~8 j+ B2 `( k' z
: Z" b* B; k, P  w& ^- v( ^" \! q+ d
备考建议:要凸显育人目标

( U" N6 I6 T8 W. v
( b/ n. m  c9 B$ I! h3 ]3 I) B/ [! g, x
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3+1+2”模式,历史等六个等级性考试科目重回分省自主命题。从文综改为单科考试安排,在考试时长、试卷结构、分值比例等方面,与文综模式下的全国卷试题模式会有一些变化,但福建卷定要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贯彻“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考查宗旨、原则和命题理念等要求。有鉴于此,针对2021届的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5 S# @- Z; q: C, H1 [7 v) A) P) |) _9 I
1、认真研究高考命题要求与变化。2021年我省高考将迎来重大变革,复习备考要首先研究新高考、新课程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层级的水平表现划分,领会其内含的学科内容特性和技能要求。同时关注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即将出台的有关等级性考试的文件,有的放矢。# ?6 h( x4 S. L, g# G

1 n  H5 C) {7 g$ J) F- |- ?2、认真研究近年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和《福建省高考学科评价报告》,综合2020年山东、北京等先行改革地区的试卷,研究领会命题立意,熟悉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提升复习备考效率。
6 o+ i2 {. q6 \9 [0 K
- s- c4 G" v& [: ]3、落实基础,建构主干知识体系。对主干知识的落实要贯穿复习始终,应该重视主干知识的梳理,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内化,把握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古今贯通、纵横联系的方式把知识进行整合,拓展视野,拉长时空,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夯实基础。
/ V. R8 O' t! w' T
& M  u3 i& Y* X* |6 j' G' p4、深化概念理解,把握阶段特征。近年来高考命题不断加强对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的考查力度,今年的第42题更是明确指向“阶段特征”这个问题。要注重以典型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为载体,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相互关系,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史实的过程中,深化概念理解,把握概念的主要类型、考查的主要内涵,力求准确到位。6 u$ [& b* q0 ^9 I& y

, U! B( A: w# S; S7 `5、提升关键能力,强化“问题意识”。高考命题关键能力的考查,指向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等3项关键能力。2020年全国 I 卷试题和前几年全国卷一样,都是在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基础上,考查考生关键能力。因此,高三复习不能简单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机械记忆层面,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并将它与课内主干知识联系,加深对书本主干知识的理解运用,提升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7 s0 D0 H+ _4 }6 p- Q9 w
* T, R8 r: W; I7 `( u6、强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高考要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考生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联系社会生活和现实热点问题,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学会以史为鉴。, y9 ~2 H* M( K( }

9 a3 T% m; v; @8 j+ |) O7、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复习的核心功能是“温故而知新”。高效率的复习是以新带旧,即利用新知识引领旧知识的复习,利用新问题深化旧知识的理解。因此必须明确各轮次的备考目标和复习重点。现以三轮复习为例,各轮次复习需要抓住以下要点:
1 p9 B: s" V6 E" Y
* h* F& h3 M9 N) l第一轮复习,主要目标是打基础。把课标和教科书专题的体例初步转换为通史体例,初步形成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时空观念。梳理考点,抓住高考关注的“必备知识”;突出重点,掌握必考的重要史实、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拓展视野,在重点内容上补充阅读材料,拓展知识视野;深化理解,站在历史专业高度理解主要史实和概念;学以致用,在理解基础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Q9 j; `; n+ X+ c) l# Q
9 n* j4 W2 L3 F) ^第二轮复习,主要目标是通史下的历史专题的知识网络定型。加强专题限时训练,以专题知识为主线,以高频考点为重点,注重专题的横向联系,深化理解,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强化大题量专题限时训练,有效提高答卷速度,着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在这个阶段合理控制考练密度,专题限时训练与专题复习配套。
9 L# s/ M8 g* E  l3 L" n7 n5 T7 |5 Z( y9 P$ ^5 a
第三轮复习,主要目标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规范。进行组合训练,全面提升。在进行各种规范训练的同时,以某一模块为抓手,尝试多角度切入,融会贯通主干知识。通过综合考试、拓展阅读、单题突破、真题再练、错题重做等方式合理搭配、交叉进行,全面提高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 d0 v$ Z5 ~& g2 b

/ i# F# _8 d- ~2 n# r* P最后,在考前冲刺阶段,通过适度考练、心理调适、查漏补缺,回归学科知识体系。可以按照通史体系,系统梳理一遍课本的知识要点,独立完成大事年表的编制,重构和回归学科知识体系。
( ^$ e5 }3 I* O
" r+ o- a# ?+ p& I, ^! M1 ?

; x- n3 [+ G3 V5 J6 w" [9 V$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举报电话:0517-85822666    举报信箱:939366@qq.com

QQ|手机版|Archiver|苏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17563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02号

GMT+8, 2024-5-7 23:35 , Processed in 0.48360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