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欧莱全有机 于 2020-10-15 11:26 编辑
6 @" `6 x# b. [0 Q% r% B0 U: B. i8 h Y& @4 e- {- J+ ]
【教育君语】0 K: v8 i- _1 R# `/ O7 Y1 i2 S/ [
" z2 f9 P, s7 l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问题出在谁的头上?当然是检查的人头上8 _; v( x& P3 S0 g$ R6 H
+ l# m. U8 u' a$ A
壹
" Q+ W& h) s( u, m! Y4 x) G; V3 }过去当老师,被别人检查教案;现在当教研员,检查别人的教案。3 b H9 b* r+ ?+ o; C; O
1 {. ], l! }/ H2 s0 H$ Y2 x
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大抵来说,大家都会搬出这么几条:! l% Y/ K+ ~. N/ T" D( j$ [
$ C$ m; }7 i9 ?- m! t4 h: W% O- M格式完整——有课题,有学情分析,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课时安排,有教具准备,有教学流程,有作业设计,有板书设计,有教学反思。& v# R7 n/ `) k" s
- Z& h% d. Q' `) h, |* E: G T
内容具体——一篇课文的完整设计,总得有个千把两千来字吧。
4 s2 A/ k& x1 z5 s2 z
, \5 y1 H' k# q/ s4 j8 Z字迹工整——为什么要工整?那是因为领导要检查啊。
& ]0 m6 B6 e. \7 B; U. t
8 V0 B0 M- R+ e. x且这样的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一个样。
: \9 Q8 a8 k/ O* W5 t; G
0 Z4 I) ?- c9 D于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检查,老师们开始了集体备课——所谓集体备课,大抵是分一下工,每人负责1~2单元,然后从网上或者朋友那里,找一些现成的教案,发给年级组的老师们共享。! I& }: S4 `8 H5 ] ~
& a5 e- S# ]& I" A
老师们真的会用这样的教案吗?根据我的长期观察,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大部分老师是基本不用的。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学情不同,怎么可以用千篇一律的教案呢?
/ ]2 y/ {# z+ `: C5 m
& B) R! \# _9 k8 n" [ s$ c* h1 X( S那么,这些成批克隆的教案,什么时候有用?检查的时候!6 _" D0 Q7 @- x' G1 m0 R: L
$ {) f5 e( X) f0 U1 p) k, D5 V领导说,最近一个星期,要检查教案了。于是,老师们拿出崭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开始补写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在每个教案的后面,写几句不痒不痛的话。一般来说,2-3行,且多用红色字体。表示,我是认真反思过的。
$ |1 u$ \& M5 j, C9 J
7 R, C' Y( ]: X( O面对这样崭新的教案,我常常无语。/ b k6 a- n( Z. {, L; F0 }3 B
) n. P6 `7 ?5 |7 t+ I贰
; Q4 s8 m7 O5 u3 N# g. O9 ~, n静下心来想一想,写这么繁琐的教案,到底是为了什么?: V8 h {0 y/ o4 u
! s; z( w7 d8 \0 n. r9 H% I
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
8 ^7 \$ J' j3 x( n7 R& ]/ M; B* l( R- X3 z6 K( [, f: N2 n
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0 @' }& f5 s7 f' ^: i
( J" }+ W+ X4 N8 I R" q1 k
问题出在谁的头上?当然是检查的人头上。7 e# C" y! J# s0 F2 y
. S" Z: |& ?9 v5 L2 ?那么,检查教案的人,能不能不看这种八股文一样的教案?查什么?查个性化教案。
. A9 P0 ]% X! g6 u. W8 g2 w4 M0 f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备课夹在书页中。在字里行间写点文本细读,然后夹一张便签,将教学目标和大致的程序写一写。这也行。: f% ]* v" N& }7 w) _5 G; c0 A
' w6 r6 B5 Q z- x% H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过去用过的备课本保存下来,这些备课本,记录着前几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过去学生的错误作业分析。这也行。
6 ^2 w, X* o3 i! I. R+ \# I p- e \0 `; W
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足够的自信,向领导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写教案?我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个案,记录错误作业。至于教案中的目标啊,环节啊,都在我的脑子中。作业呢?当然会精心设计。这也行。0 k2 [! T5 m- n+ ~0 ]6 u
5 K$ T) m2 c" P- Q0 t& g再比如,有的老师,什么都不写,认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写好了。当然也行。" W) }* g' b* E* }; e( j
% C) w, W( H' j6 i0 e+ D当然,刚步入教师队伍,教案还没有入门的老师,必要的规范格式,写个三五年,也许是必要的。(哈哈,为了避免误读,故意把这条用蓝色标出)( F# ^) z2 Q: H
' o# V2 z* s% D. M( F
也许你说,这样自由写教案,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7 L! Y* b5 \6 O3 H, p
$ x' W0 O5 V) T不会啊,管理者进入课堂听课,看课堂效果呀。听的过程中,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看课堂目标适切与否,看教学现场是否足够精彩。听课,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是否真的备过课。
( z$ `4 S$ ^5 C$ ^6 v' B& t+ `
: Q# h3 a* L0 x8 k( p0 H也许你会说,领导很忙,哪里来的时间?$ C# n7 v' p- P
& A K& ]# A5 t$ A
哈,还有比进入课堂听课,诊断课堂更重要的事情吗?当然,领导要是觉得还有比课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没辙了。
/ g& L: @ g! \* V9 I2 j4 K
, y7 Q9 q' e X3 r7 j叁 关于教学反思,也值得反思。 $ Z4 R' w4 x/ Z( A0 d% Z, I
真的每课都需要写反思吗?我以为,为反思而写的反思,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m7 r# j( P4 J# S
: T. O7 g' E" g" ~那种两三行字的反思,能有多少质量?写了,还不如不写。
8 M" p7 T1 \7 \$ H
( {; Y6 r/ C" f7 a" J H( r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反思,是抓住课堂中的某些事件——或成功的片段,或失败的案例,从现象到本质,做深度的思考。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 _5 K6 z3 S" b7 O
. a* w3 ^5 x6 H, L4 L' @. ^' l也许你会问,平时工作那么忙,哪里那么多时间写反思?!
. i! d; m. q: t4 b; \9 c7 `- ]$ A5 G/ z( R
别急,我不是说每课都得写反思。而是,有感触的时候就写,没感触的时候就不写。
, s( O8 C! O% C6 q; ?5 H1 Q' P% a+ y3 w0 Y0 b) }) f6 N& e
也许,你还会问,那么,我一学期都没感触怎么办?6 b% W$ `9 e- j$ Y( v" n
7 q0 H6 v( [1 z: a8 @好办,你可以下岗了!
& D3 k9 t, _7 }4 d+ o8 H6 x- T( i& Z5 p5 m+ R0 H
如果你教一个学期,对自己的教学一点感触没有,那你还教什么书?
3 u- b" m" h8 B; Y( g3 z- ~7 C, n" W; M, V4 W
肆 再来说说公开课备课吧。
5 [% T5 v1 ?3 ]- N6 L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有些老师问我,张老师,你把教案传给我,学习一下。我说,我没教案。人家不信,以为我藏着掖着。+ R: c( q/ M1 o0 G. _0 P5 y$ e
# ?# K* c+ }& V j哈,最近两三年,我的大部分公开课,还真没有教案。% r: P7 x7 r4 u) R! u9 c
9 D, l2 d: ^+ Z+ E2 ~没有教案,不表示我没备课。我备在心里,备在PPT上。5 W8 e& E! D" y0 V/ k& z
! F/ x) y; g- Y8 \ b4 f为什么不写教案?故意不写!
/ c6 l, K# a3 A9 ?( f- M
6 e7 E1 i- _5 N. a, A2 G7 M) I什么?公开课不写教案?
. S3 o: ], h7 ^2 l" v5 V# r+ v; `0 y2 x0 [2 ]/ U% D$ _4 G
是的!这几年,我一直这样的。4 U8 E& n; ]! Y& e8 e z
5 J, h* R* n0 r- h; `( m) u为什么公开课故意不写教案?; O1 @8 ?0 M- h$ c2 V# d# K) w
: l$ `, i, F. R
且听我说来。: \& A# b5 i- B4 ~$ t
. T* }' I9 P% y D我常常收到一些老师发给我的教案——有的甚至是已经成名的老师。大部分的教案备得都很详细,一课时的教案多达五六千字。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答对了怎么引导;学生答错了,老师怎么引导。有的还预设了三四种不同的回答——当然,老师的评价语也有三四套。" P& p, @3 ]/ d6 p; k+ }3 Z
4 [ w4 o# ~* L% ^" g
累啊!
3 W3 H" g5 ?: e4 F
- G* U, b+ o- V8 O1 T读这样的教案,我常常有一种读剧本的错觉。
# T- {1 T" g* Z0 I9 Z4 f: s" N: u6 V, b5 K5 U7 n$ Z: `
课堂,不是剧场;学生,不是演员。预设得细致一些没错。但是,学生的回答,岂是你可以预先写出来的?你的回应,岂可做到滴水不漏!
6 I8 T$ W ]7 T# L! r; S" V
! N p4 m9 U& O- F" C! U再说,写在教案上的语言,是什么?书面语言!
# F ^# V4 g8 \) H
6 B' i# q' V- J$ r课堂上的语言是什么?口头语言!
& c' p. `7 v+ G# X$ \* X j& v9 L; N% Z( X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有些课,觉得老师在背教案?因为他把教案中的书面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语言固然优美,句式固然齐整,但,这样的课,听着累,学生也往往云里雾里。这不是交流,而是在卖弄才情!
% y8 ` C5 C7 h: l$ r; v$ p% X4 `0 K' G" Q& B% o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薛法根等老师的课,为什么会给你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他们都是用很朴实的口语,在和学生交谈,而不是用矫揉造作的书面语在给学生朗诵。
# j$ |5 E! ]8 M1 ?! E' T% ?4 O2 @! P3 L5 n$ U
上个月,我和薛法根老师同台上课。他的《匆匆》一课的教案,多少字?不超过300字。我相信,如果不是组委会印资料需要,也许,他也不会写。
! L' Q7 o% |3 O/ f3 ^5 V
2 H, ]1 s. V3 k* i% z/ ?没有写教案,不是不备课。" _9 R+ e7 `# Z/ b, G) l
0 [( Z5 B, \5 b' N8 p/ J- K
备课的力气花在哪里?细读文本,寻找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不同之处,思考教学的目的,安排教学板块。脑子里,想好几个环节,想好几个主问题。至于教学语言,随机生成。
4 v0 D- [8 y. E. x& a/ R; s- a3 g: O3 v: k
这样,你的脑子里,便没有了教案的束缚。
2 q. {1 K' m/ l! w \4 k& }7 F8 {3 E" o, \6 v7 }* {; k$ }
你不用刻意去关注,学生的回答用哪句妙语去评价;
) Y0 R+ M9 F- P( o" b* t, ^9 v" q6 ?2 M1 D
你不用刻意去经营,哪个环节的过渡语该怎么出彩;3 f2 E4 L' g3 a8 E+ |/ }
8 i+ k( v- r8 Q0 Z2 Y1 U
你不用刻意去追求,哪个教学节点该博得老师掌声。
( o9 |9 v% S5 B4 g' i: e" m" q+ D( s" j4 z- O0 A% j0 C
你不会在乎这些,因为,你知道自己为学生上课。
' G, w/ i! A5 p
( S. `8 ]$ G6 ?6 w把教案写短一点,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自由一点,潇洒一点。
5 a/ a+ V* j/ a- x8 \$ ^8 U1 U$ D5 H4 M$ p
把教案写长了,课就短了;把教案写短了,课就长了。: Y; C/ @# g9 R
+ F; \; z7 }. i4 ^
作者简介' n( s; `& W) t5 O6 y
张祖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兼职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其课堂教学先后获“全国多种风格流派教学观摩”特等奖、“浙江省学习主题建构教学比武”一等奖,一贯追求“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境界。
- U0 V9 U5 [( |! ?9 |/ Y+ {$ r/ h" \2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