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 Y0 @; D) a, m8 P+ ^7 @▼" S1 R0 D9 l7 [4 z7 E
她凭借智慧、勤奋和运气,割了保险公司五年多的韭菜。于是保险公司怒了:请韭菜们自重,认清自己的身份。( ?; H7 v" ^& e. P y+ u1 q& C
) G& F& G4 W7 @2 ~* K话说有个山东姑娘,以前是做航空服务的,经常碰上飞机晚点。晚点当然很讨厌,但有一天她忽然想到,晚点也不一定全是坏事啊,只要你不真的去坐飞机,就可以变废为宝。
. G j0 p7 ]! W# r, k: g于是,她要来了 20 多个亲朋好友的身份证号和护照号,以他们的名义买飞机票,专买那些晚点率很高的航班,而且专挑天气不好的日子买。0 x8 |0 B# }: g( a8 F
买,但是不坐。
9 F) m0 b/ n, Z/ \" Q0 O然后,她每次买机票,都会买一份 40 块钱左右的航班延误险。如果飞机起飞前天气好转,航班看上去不会延误,就退掉机票,赔点退票费;如果天气没好转,但航班居然也没延误,就把机票钱都赔进去。
1 v* s/ J; V' n; G" u但是,如果航班确实延误了,保险公司就会赔给她一笔钱,这笔钱一般在 400 块到 2000 块之间。有时候延误得特别令人发指,也能赔到 7000 块左右。
% t3 ~3 x, ^+ C6 D$ J! Z( q就这样,五年下来,她买了 900 多份航班延误险,赚了 300 多万保险金。当然净利润应该没这么高,因为并不是她买的所有航班都延误了,但总之肯定有得赚,而且比她在航班上赚得多。" O( M! x2 S1 B
. M% P9 c5 N8 C; o! D
看了这个故事,我的第一反应是从来只听说保险公司割韭菜,这还是头回听说保险公司当了一把韭菜。这位姑娘有勇有谋,有钱有闲,实在令人佩服。3 a; }. l0 E2 { X, Q9 C1 |1 |
看来机会果然偏向有准备的头脑。像我这种碰上飞机晚点只会讹航空公司一桶泡面的人,就只配眼睁睁地看着商机和飞机一起从身边滑过。
. n ?/ j, S8 @- J可是保险公司喜欢我这种人。由于我办事很保险,一般不麻烦他们,所以他们也就不麻烦我。
# l5 v8 [2 _. y6 a: ^ A5 r这位姑娘就不同了。由于她经常麻烦保险公司,终于被保险公司的大数据筛查发现了,感到尊严受到挑战的保险公司迅速报了警,然后当地警方对这姑娘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 P, N {9 ^9 m8 H据说她涉嫌犯了保险诈骗罪。1 n% P; c3 w6 @. d
吓得我赶紧翻出《刑法》,看了看那上面关于保险诈骗罪的定义:
& }+ J) ?( Q! t R(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8 o9 u% V% t- r, o, x; h- {
# n( D' D1 S0 m1 ^9 Z) v我不知道这姑娘的行为符合上述五条里的哪一条。
: r+ `2 C/ {1 z0 Q# S: o比如,她好像没有 " 编造 " 或 " 制造 " 什么。在这件事里,她的保险标的是 " 航班晚点 ",航班晚点保险公司就赔钱,航班不晚点她就赔钱,而航班到底晚不晚点,她和保险公司都说了不算。
+ X! K2 V4 ?. y( y7 X( m她不是女巫,也不是女超人,她没办法 " 虚构 " 和 " 编造 " 航班晚点,更不能 " 故意造成 " 航班晚点。她只是碰那个晚点的运气而已。5 r: u8 e$ v$ [4 E2 H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对赌。所有保险合同其实都是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的对赌。
+ _9 h% X" z9 M: C$ X r* Q赌,就有输有赢。如果保险公司觉得某个航班在晚点这件事上发挥很稳定,它可以不开设关于这个航班的延误险业务,也就是不赌;可是它一旦开了这个业务,那就是答应下场去赌,就不能要求自己永远赌赢。
3 e) W" S& K3 d: D+ ^! H; T当然,这位姑娘鸡贼的地方在于,她用别人的身份证信息买了机票,却根本没打算去坐。可问题是很多人都替亲朋好友买过机票、火车票,这些人又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法律也没规定这些人买了飞机票就必须去坐。
# E: t l! {9 @& B1 J- Q事实上,法律永远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规定。要求公民买了飞机票就必须坐飞机,不坐就犯法,就跟要求大家买了饭就必须吃饭,不吃就犯法是一个道理,没有法律会这么写。
5 L4 ]8 I, x8 X. k而且这位姑娘也没有采取任何捏造、隐瞒或欺骗的手段,让保险公司相信她会去坐飞机或者她不会去坐飞机,保险合同里就没提过这一条。保险公司在卖出这份保险的时候,只是默认了她和她的亲朋会去坐飞机,而飞机不会晚点。/ S) V& x- w. ?# f. i/ x
这能怨谁呢?
4 R/ a5 m3 p; B3 M7 u
" n3 }' d8 K1 F8 S当然,其实包括这位姑娘本人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她这种行为是不地道的,是可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的。5 A1 ~* @* ^& x- f$ ]0 S1 y
换句话说,她钻了保险合同的空子,也利用了法律的漏洞。我们可以确定这不是什么值得弘扬的美德。. }+ W+ {) n- \ P
但现在的问题是,她犯法了吗?
4 {0 n5 ]* Z7 C6 \4 _ W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基本的法理学问题:钻法律的空子,是不是犯法。6 O0 x& a- K/ @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到底什么是 " 钻法律的空子 ",什么又是 " 犯法 " 了。' S; d/ X9 V0 J* x) T& @' D
通俗地说,所谓 " 犯法 ",是指 " 法律规定不能这样做,但有人这样做了 "。9 \+ j$ w' T+ X5 H$ I
而所谓 " 钻法律的空子 ",是指 " 法律似乎应该规定不能这样做,但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规定,然后有人这样做了 "。
& Y9 m3 M2 x- l6 T0 W如果用 " 法网 " 来比喻法律,那 " 犯法 " 就是 " 鱼撞在了网上 "," 钻法律的空子 " 则是 " 鱼从网眼中溜了出去 "。
# v2 e T8 R+ K$ N6 M& b那么,既然鱼已经溜出去了,这还能说是鱼的错吗?还能再把鱼抓回来说你凭什么不往网上撞吗?! q& Z- w# x( b3 Q* U9 _
当然,鱼从一个本不该钻出去的地方钻了出去,说明网有漏洞,应该补。可这是网的问题而不是鱼的。再说,就算将来网补好了,也不能因为过去的行为去抓那些 " 漏网之鱼 ",因为 " 法不溯及既往 " 是最基本的法理之—。
* r9 e! b, o6 J' j如果不承认这条法理,我们就该追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刑事责任。( A- w4 g/ _7 |6 r6 c/ D$ [/ x, b+ h
最后,请容我斗胆提醒那些还愿意尊重法律的人:今天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在法律应该被执行的时候执行它,是对法律的尊重,在法律不应该被执行的时候不执行它,同样也是对法律的尊重。
" `0 S4 g% Z#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