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

查看: 370048|回复: 0

[淮安文史] 《古镇平桥话乡愁》将于“八一”前与读者见面

[复制链接]

231

主题

2286

帖子

4272

积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4272
菜籽
25522 粒
铜钱
8259 枚

新人进步奖热心会员荣誉奖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18-6-20 23: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民间法院 于 2018-6-21 06:51 编辑
3 e0 |; R8 ]  [$ g* H& z
/ i/ W( V, P$ k: ]4 x2 C  U! R# R
   封面1.jpg 欣悉,由张志友、徐爱民、吴磊等十多位乡贤才俊历时两年半编纂的《古镇平桥话乡愁》一书,年初经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政协文史办定稿付印,将在今年七月与读者见面。张志友先生曾编写淮安市第一部村志《沧海桑田陆桥村》。
  盛世修志功德无量,可喜可贺《古镇平桥话乡愁》的品位,桥畔舟楫通江海,街巷市声惊水响”的历史画卷,从管曙光先生所作的《》中定会有所品味。
          古镇平桥话乡愁
管曙光
  经诸位乡梓特别是志友同志悉心笔耕、倾力运作,《古镇平桥话乡愁》历时两年,终于如愿以偿呈现于世。我作为倡导、策划、统筹者之一,深感欣慰、深表祝贺、深怀敬意、深有感慨。  
  我的故乡平桥镇,是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畔、淮扬黄金水道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史称“平河桥”,因河而生,缘桥得名。据史料记载,古镇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距今已有886载的悠久历史。1991年获得“江苏省首批百家名镇”殊荣。我自1972年12月应征入伍,离开乡,漂泊在外四十五年,一次次回眸故乡,一遍遍眺望古镇,用心找寻人生的起点,倾力追溯大河的源头,深藏在心中的那份乡愁渐次展开,历久弥新。  
  古镇平桥,素有厚重的政治遗存。明清时代,这里是“运河之都”淮安的南大门,建有平河桥护盐关、巡检司,驻有重兵守护的“平桥大营”,设有朝廷派遣、大权在握的千总官。更为世人注目的是,康熙大帝六下江南,往返皆经平桥,留下佳话;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十一次驻跸平桥,有感而发写下十余首诗篇,其中《平河桥》咏道:“初驻游龙第一程,平桥骋望绿波平。迎銮黎庶肩摩溢,舟水相关喻众情”,由衷表达对平桥镇貌的感触、对迎驾盛况的感怀、对水舟喻比的感悟。  
  古镇平桥,素有显欲的交通轨迹。漕运是王朝兴衰的命脉,作为黄金水道上的运河重镇,平桥成为“淮关之门户”,堪称南北漕船泊启、东西商运交汇的枢纽。为使南来北往、绵延不绝的船舶不致蜂拥而入、堵塞淮关,入晚时分必须停泊平桥,滞留古镇履行报关手续,接受严格检查,翌日启程。沿大运河东堤而建的我国古代重要陆上官道穿镇而过,车水马龙,恭迎着南来北往的水陆过客,使平桥百业兴起、盛极一时。乾隆《山阳县志》卷四记载:“平河桥镇,城南五十里,枕堤跨河,村落市肆两相映带,田畴沃美,帆樯络绎,开淮甸之门。”尽显平桥因交通而繁荣的盛况。如今,京沪高速、淮江公路、237省道,以及连淮扬镇高铁纵贯全镇南北。正在兴建的348省道、312县道,在古镇架起横穿东西、呼应古今的运河大桥,既实现了平桥人“一桥飞架东西”的梦想,更凸显了古镇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  
  平桥古镇,素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明代镇上的沈氏先祖沈翼,书写出“一门三进士”之佳话。朝廷尚书级大吏潘埙、胡琏钟情平桥,相继于此买田置家,怡文益志;大文豪吴承恩、蒲松龄慕临平桥时留连往返、吟咏赞叹,分别写下“短篷倦傍河桥泊,潮来渔米集商船”、“平河桥上会通津、桥下黄流注海漘”等著名诗句;清代汉学发韧人阎修龄、阎若璩父子定居平桥,构筑饮牛草堂、一蒲庵,吸引聚集大批名流雅士,不趋流俗,朝夕行吟、名重南北。本书搜集到乾隆皇帝、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墨客雅士50多位,吟咏平桥的诗篇近120首,给古镇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平桥古镇,素有繁盛的商贾积淀。由于南来北往、成百上千的商船停泊平桥,客商们纷纷弃舟上岸,吃喝游玩、买卖贸易,大大带动催生了镇上的客栈旅店、酒楼饭馆、商行百杂、服务业态乃至寺庙香火。当时两街五巷,南庵到北庵三里三,街上坐贾行商绵延不绝,商家店铺生意兴隆,河中漕船接踵、帆樯林立、浆声灯影,岸上人流如织、财源滚滚、昼夜传喧。由此也孕育出乾隆敕封的“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名闻遐迩的平民大集“小(笑)人会”,明清时期“淮阴十景”的平桥社鼓,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糖画艺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平桥古镇,是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有我们刻骨铭心的乡愁。这里埋藏着我们祖先的躯体,残存着我们祖辈的老宅,生长着我们稔熟的草木,刻印着我们起步的足迹,居留着我们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流淌着我们为之骄傲的母亲河。我们的眼中为什么充盈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故土爱的深沉。  
  千年运河烟波浩渺,古镇乡愁源远流长。乡愁是人类心底永恒的情结,是文人笔下无尽的情思,是当今社会强烈呼唤的情愫,是我们心中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大树。对久别故乡的游子而言,乡愁又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思,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惆怅,是“悲歌可当泣,远望可留归”的神往。祖祖辈辈生活在平桥古镇上的子孙后代,记住乡愁就如绿叶对根的思念,跪犊对乳母的感恩,江河对源头的追溯,赤子对家园的守望。正是出于这样一颗赤子之心,这样一份反哺之情,这样一种义不容辞之责,一批志同道合的乡贤才俊、德高望重的故里长者、身离心系的古镇游子,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不计名利,聚首担道义,戮力著华章,向亲爱的古镇母亲886岁诞辰献上一份情深意切的厚礼,梦圆了平桥人民翘首以盼的夙愿。
  常言道,国泰编史,盛世修志。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天翻地覆,正值古镇平桥文脉传承、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期。国家和江苏省都在启动实施“名镇志文化工程”,为我们撰写此书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是平桥古镇千载难逢、万众共享的莫大幸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更让平桥古镇如沐春风、如获至宝、如日方升。《古镇平桥话乡愁》的问世,铭在历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她的价值所在,就在于顺应历史呼唤、时代潮流、民众期盼,为古镇平桥积蓄了承前启后的人文财富,添增了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她的价值所在,就在于让千年古镇的历史遗产、文化底蕴、精神财富,不因岁月流逝而尘封湮没、淡忘远去,而在及时抢救中得以还原,在深入挖掘中得以彰显,在聚文汇书中得以传承;她的价值所在,就在于让生于此、长于斯的平桥人,无论是坚守故土的乡亲,或是远离古镇的游子,还是繁衍他乡的后代,都能了解熟悉这方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热土,留住乡愁、记住乡音、不泯乡思、感念乡恩,成为融入血液、化为基因、挥之不去、抹之不走的修身之魂、齐家之宝、立业之本;她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得到相关领导、专家的重视支持,毋庸置疑地融入了《淮安区古镇丛书》,对内资政教化,凝聚正能量,增强归宿感,对外增光添彩,扩大知名度,增强向心力。  
  《古镇平桥话乡愁》并非由专业人士撰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志。但她以古镇乡愁为主线,以详实史料为依据,以民间修编为能事,宜史则史、宜文则文,存真去伪、扬长避短,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谋篇布局得当,特色亮点鲜明,文学趣味浓厚,话言文字平实,具有一定的可读性、鉴赏性、启迪性、实用性。尽管此书尚有缺失与瑕疵,但是疏漏可补、瑕不掩瑜,她的出版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可喜可贺的幸事。籍此,我谨向所有为她输出心血、付出努力、作出贡献的各位领导、专家、长者、同仁、企业家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镇平桥的历史承载过兴盛,古镇平桥的热土书写过荣华,古镇平桥的先人创造过奇迹。我坚信,古镇平桥的未来必将乘时代大潮,扬帆奋进、破浪远航,重振当年雄风,再塑昔日辉煌。  
  是以欣然为序。

. ~5 ~+ U+ M& j$ ^

( Q3 f- }% v0 s2 v1 y
   代表作之一:  第十一章  乡愁缕缕
散佚在集镇建设上的乡愁
王连忠
  应志友同志之约,写一篇关于平桥集镇建设的回忆文章。我约来当年的组织委员王湘龙和秘书喻文忠等人小聚。喻秘书拎来一包昔日的笔记本及资料,我们以欣赏诗人丁芒在平桥留下的墨宝打开了话匣子。二十八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我是1987年12月14日到平桥任职的,之前先后在涟水县的高沟、陈师乡担任过党委书记。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萌发,我也萌生顺势建设集镇的念头,曾在异乡有过小打小闹的尝试。刚到平桥那几天,我常沿老街道到店铺和居民家串访,许多人诉说去年集镇上原下放户一百多人 “没得工作没得田,去找省长顾秀莲”的苦衷。平桥饭店经理翟正瑾说,若干年前平桥是拥有两街五巷的“小南京”, 而今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当时我颇有与平桥人相见恨晚的感慨:平桥曾是商贾重镇,人们有从商的传统,振兴集镇心切。纵观运河沿线,淮城-平桥-安宜-氾水-界首……,每2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较大的城镇。平桥地处淮扬两市交界,组织上分配我来主政,应该有振兴平桥的决心,应该有使平桥能与宝应、淮城齐名的“野心”。
  我到平桥一个月后,田文秀同志调来任党委副书记、镇长,我们两人的宿舍就在镇政府大门旁边,又在党委办公室隔壁,干部群众找我们谈事情很方便,许多热心集镇建设的居民成了常客。在广纳民意的基础上,镇领导班子成员对集镇建设形成了共识。1988年1月29日,镇党委召开集镇建设动员大会,以新建东西一华里长的工商街、拓宽老街道和铺设环镇公路为主的“十件事”开始启动。在这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开了多少个“献计献策”的会议、有多少人为争取上级的支持而跑了多少腿,这些都是无法统计的。1月21日,我还收到刚回宁不久的钱玲珠女士(省建工局下派干部)寄来的建议信。在开会的前一天,上级支持的第一笔农技站建设资金4万元争取到位。
  在每一件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矛盾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坚信,只要紧紧依靠平桥人民,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诸如家家争要门面房这类棘手的矛盾,很快就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为拓宽街道,镇政府北侧近二十户居民门面房及摊位后退五米,一个月就自行拆除到位,而且没有人要补偿。1988年7月16日早晨我去这些人家看看,有一户孟姓家人哭着对我说,家境贫寒无力建房,这时分管集镇建设的副书记徐学贵又对我说,建两座厕所和铺水泥路面的资金还没着落。我们和居委会书记石云高、主任沈成斌合计后,下午在吴之珏家录像放映室,召开了由30多家工商户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当场收到捐款17000元。居委会给孟家送去3000元捐款,后来孟家也盖了两层楼的门面房。
  和我在一起共事的人说我是急性子,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把承诺的十件事搞定。每天早晨起来,总是习惯地推自行车沿集镇走一圈。水利站工程员朱明曾说:拓宽工商街咽喉地段的二支闸,在以往正常施工要半年,结果日夜施工40天就建成,由管袁村出义务民力,工程决算仅花21000元。
  新建工商街征用管袁村15.5亩地的手续刚办好两天,5月10日我要求村干部许云生、纪洪正领着十几个人,每人拿把刀割麦子。这时离小麦成熟收割也就是二十多天时间,割的麦秸只能连穗子晒干后粉碎做猪饲料,麦子损失是显然的。那天在路边旁观割麦子的人很多,人们的议论褒贬不一。平桥是市委苏金必书记联系点,对于平桥来说,他常来常往,有时还住上一两天。那天下午二点多他来平桥,我和田文秀镇长等人陪他走到管袁村时,麦子已基本割完,他在现场沉着脸一句话也没说。我们在路上边走边解释:如果等小麦成熟后收割,个别不乐意征地的农户将放水栽秧,工商街建设计划起码要推迟半年,损失则更大。返回时,苏书记微笑着说“好”,又补一句“有魄力”。
  拓宽镇政府前面的老街道并一直向东拉开一华里长的工商街,在那时可称得上大手笔。1988年9月16日,淮阴市委书记黄冰、市长徐燕,率领市四套班子领导和13个市县的书记、县长到平桥观摩,之后周边各市县像走马灯似地来平桥观摩。记得沭阳县委冯副书记率队的有近百人,宝应县来的人则更多。10月1日苏书记和张凯市长在平桥召开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及部分局长参加的专题会议,竟然号召各乡镇以平桥模式规划和建设集镇。
1988年11月下旬,集镇西入口处改造和镇政府前的老街拓宽工程完成,东西长一华里的工商街南线基本建成,南北老街道改造及供销社、合作商店新建的商场也已竣工,自来水、公厕、垃圾箱等公共设施项目也完工,每天九十点钟时街上人流如潮,平桥繁华又见端倪。在此摘录市委办公室12月9日《快讯》上的消息以飨读者:“平桥镇党委、政府鼓励农民进镇经商,52户农民投资二百多万元建成一华里的农家工商街,店铺建筑面积7990平方米,拥有60多家商店、农资供应点和农贸市场。由57名会员组成的民间行会(工商联合会)宣告成立,会长翟正年宣布了发展平桥工商业的三年目标。典礼之日,南京、苏州、南通、淮阴等地60多家工商企业前来展销商品,两天来有三万多人涉足工商街。”
  铺设环镇公路是从1989年初开始发动的,当时北线已有砂石路通到查庄村,南线九洞大路还是土路,人们雨天难以出门。全镇上下铺路的热情很高,路基石(砖)子划路段由各村筹集送到位,大多数村是按照每人400斤的任务筹石(砖)子,有的村石子没用完还铺了村内道路。九洞大路沿线碍事的31间厨房、52个猪圈一个月时间就自行拆除。全镇按人均5元筹款,镇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教师、工商户捐款达57000元。《扬子晚报》1989年10月4日消息:国庆前夕,淮安市平桥镇传出喜讯——一条全长24公里的环镇公路通车……,率先成为苏北农村村村通公路的乡镇。
  两年内全面完成集镇建设十件事,与全镇干群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镇党委、政府两套班子成员开会到深夜,然后到食堂吃面条几乎成为习惯,日历上好像没有星期天。当时市领导和组织部对镇领导班子整体评价是“团结拼搏”,居民称党委副书记徐学贵同志为“徐实干”。
  那两年经常有省市领导和国内外的名人学士、记者光临平桥,遗憾的是许多字画、照片当时没有收集。记得“得月楼”出自老将军杜平笔下,“平桥农贸市场”是老干部张振营在看施工现场时写的,日本访问学者石田浩先生著书时曾两次到平桥收集素材。如今喻秘书向我们展示诗人丁芒当年赞美平桥的墨宝,令人惊喜,百看不厌。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4月23日,淮阴市副市长黄天汉率城建、公路、文化等八个局及相关单位领导在平桥召开小城镇建设会议,把平桥列为唯一试点集镇,要求给予指导和支持;9月6日省委政策研究室朱通华主任率小城镇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专程来平桥考察;11月18日国家级新闻机构记者团在平桥采访一天,留下“淮阴东南第一镇”的赞语。上述活动,为一年后平桥与淮城齐名,共同成为“江苏百家名镇” 奠定了基础。
  1989年12月26日,我和徐学贵、王湘龙同志调离平桥那天,我们沿环镇公路和新老街道告辞,平桥就像过年过节一样热闹,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泪别平桥”、关注平桥成了我几十年来不竭的乡愁……,谨以背诵丁芒的诗撂笔。“未到平桥梦已到,今朝乘梦到平桥。农民街里赏新厦,得月楼中评美肴。澎湃市声惊水响,芬芳乐曲奏秋高。文明乡镇美如画,万片云霞着意飘”。  
+ E: {8 \( [$ [4 {+ S, a
淮安人网提醒您: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贴,共建绿色网络家园! 有事报道热线: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网微信号:hao0517bb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举报电话:0517-85822666    举报信箱:939366@qq.com

QQ|手机版|Archiver|苏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17563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02号

GMT+8, 2024-5-8 09:21 , Processed in 0.48360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