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淮安区的府市口,也就是淮安府署的西面,有一块淮阴市碑,它是为了纪念淮阴侯韩信所设立。大家是不是觉得奇怪,一块淮阴市碑为什么会设在了淮安区? 这块碑的正面刻有“淮阴市”三个大字,两边碑联,上联为“王孙遗址”,下联为“国士流芳”,这块碑究竟是什么时候所立,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石碑上的铭文记录,淮阴市碑为知府王廷器重修,东鲁刘大文题,事实上王廷器是宣德年间在淮安任职,刘大文却是万历年间在淮安任职,两人相差了一百多年,很明显这块碑到了万历年间字迹模糊不清,刘大文对石碑进行了重新刻字,王廷器并非知府,刘大文却是一个知府。根据《二十四》记载:“王廷器,宣德八年进都指挥佥事,充左副总兵,代陈瑄镇淮安”。所以知府刘大文自己谦虚了,只将王廷器当作知府,事实上镇守淮安,王廷器当然当得起知府了,刘大文自己是后生晚辈,就没有署上官职。 碑的背面刻有“汉淮阴侯韩信故里”。这里也被称为淮阴市口,成为古人文人墨客打卡的好去处,唐代诗人温庭筠、陈羽、刘禹锡分别在这里留下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等诗文名篇。 如果这块碑是在宣德年间重修,那么这块碑的历史肯定要比清江浦的历史还要悠久,问题来了,这块淮阴市碑为什么会设在淮安区呢?根据天启淮安府志记载:“今淮郡则古之淮阴,以其在山阳之境,淮水之南也”。历史上淮安与淮阴相互包含,比如581年,改山阳郡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再比如唐朝742年,改楚州为淮阴郡,16年之后,又将淮阴郡改为楚州。到了元代后,已经没有了淮阴行政建制,淮阴更是成为了山阳县的代名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幅清代地图上的山阳县城下标注的是淮阴。 乾隆皇帝在第三次南巡淮安时从北门进城,从南门出城,路过淮阴市碑,他在《过淮安城》中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入北门还出南郭、汉淮阴是晋山阳”。
看看这本《大明一统志》的注释,淮安郡:古名淮阴,晋名山阳,看来乾隆皇帝对自己的诗文也讲究出处的,并非信口开河,仅凭这点就要好于我们很多伪专家了。 其实我们很多石碑上的方位,就是以淮阴来代指淮安的,这也不难理解淮安城中为什么会有淮阴市碑了,除了淮阴市碑,淮安城中还有淮阴驿、淮阴书院,很多文人的作品中也自称淮阴人,比如《西游记》吴承恩自称:淮阴吴承恩;山阳医派创始人吴鞠通自称:淮阴吴瑭;周恩来总理在1914年《射阳忆旧》中也介绍自己是淮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