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

查看: 336833|回复: 1

[文化星空] 我的成长之路·淮阴教育学院篇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056

帖子

4585

积分

Rank: 8Rank: 8

积分
4585
菜籽
1760 粒
铜钱
4712 枚
发表于 2018-8-12 22: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我的成长之路·淮阴教育学院篇
金国春
    1986年8月底的一天,我手持文教局的分配介绍信,信心满满地来到季桥中学报到,开始了我能够用来安身立命的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和我相约一同前往的,还有在教师进修学校一起培训学习的数学班的马仁鸿、英语班的颜廷宏。我们三人高中也都是前进中学不同班级的校友,居住得也不远。当时我家住在南门口的更楼东街,颜廷宏原本也住在南门口,后因南门大街拓宽拆迁到了城南新村,马仁鸿住在父亲的工作单位城北小学。我们三人从此成了形影不离的命运共同体。
    生活从此基本安定下来,当时还是六天工作制。为了不影响周一的课程,每周日下午,我们三人就会相约一起骑着自行车赶往坐落于离城30多里地的季桥乡的学校,开始一周的工作。到周六下午,我们再同住校学生一起放学离校,骑车30里回到城里的家中。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就这样下去倒也自然和坦然,因为当时,对于我们这批用来弥补因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时代产物,上面也没有学历达标的硬性要求。然而,我们毕竟是几个不安于现状的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有志青年,总觉得没有一个像样的学历文凭不是最终的结果,加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真正感受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匮乏。所以,第二年我们就相约报名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报考了当时专门培养师范生、为淮阴地区在职教师提供学历进修的淮阴教育学院。
    淮阴教育学院创办于1959年,中途因文革停办。1979年7月恢复办学,名称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更名为淮阴教育学院,1997年6月与创办于1958年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又将淮阴师范学校和淮安师范学校并入。这儿是我向往的高等学府,记得1985年,高中同学钱亚高考就被录取在这里的政教专业学习,我也曾到校园里去看望过她,对生活在高等学府里的学生甚是羡慕。
    第一年参加工作,自然会迎来很多难题,首先一点是工作量大。我除了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备课量、作业批改量大不说;还担任班主任,要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另外还有团总支书记一职,开展一些学校团的活动。所以定下心来复习的时间很少,况且从决定报考到参加考试也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1987年的成人高考以失败而告终,马仁鸿和颜廷宏两人都如愿以偿,这更加激发了我要考取教育学院的强烈愿望。
    于是,我继续报名参加了1988年的成人高考,复习迎考工作也更加扎实;结果,考分自然远远超过录取分数线,终于收到了《淮阴教育学院新生入学通知书》。尽管是“成人高考”“函授”“业余”学习,但内心里还是挺兴奋,因为毕竟弥补了过去未能参加高考、未能进入高等学府的遗憾,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接下来就是边工作边学习、教师与学员身份不停转换的长达三年的时间。函授业余进修是不同于脱产进修的,因为有沉重的课务负担,学习主要靠自学,每学期都会有两到三次的面授,由课程老师集中讲解课程知识或学院组织课程考试。平时的面授一般每次一周左右,寒暑假的面授时间比较长,有时会有半个月。1988年9月22日我以学员的身份第一次正式跨入淮阴教育学院的校园,开始了第一次面授学习。88中文班好像有学员80多人,因为人数多,每次上课都在阶梯教室内。
    教育学院教过我们的老师中至今还有印象的不多,有几位老师还有一点零散的记忆。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近五旬的学者型的葛邦祥老师,他的外形和风格都与进修学校的田荆华老师很相似,对待学员和蔼可亲,将班级的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他后来从中文系调任学院图书馆长,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了,至于是谁接替的,现在也记不清了。我从百度里搜索发现葛老师的研究成果挺多:《新文学咀英》《语文教学艺术论》《海的女儿——冰心》……
    教我们教学法的是朱云腾老先生,网络显示朱先生出生于1935年,195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是副教授。他曾出版过专著《语文教学系统论》,作为我们的教学法课本。有一次上课时他布置一份作业,要求从他规定的题目中选一个,编写成作文教案,并对教案的结构等作了规定,写好后邮寄给他,他将从优秀教案中挑选部分汇编成册出版。我自然将这个任务按照他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下一次面授时,老先生对我的那份教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当场宣布,我的教学法课程考试免考,并且该课程成绩为“优秀”等级。全班中我是唯一一个教学法免考且获“优秀”的学员,为此引来众多羡慕的目光。
    教我们写作课的戴从喜老师是一位工作不久的青年人,在我们这些老大哥面前,他显得有些腼腆,一点老师架子都没有。加上他也是淮安县人,他的女朋友在淮安县城东中学教英语,他的一个堂姐住在我亲戚家,这样我们聊得就很熟。面授时,我也经常光顾他校园内的宿舍;有疑难问题,我也会去找他,请他帮忙解决,他也力所能及从不推诿。教外国文学的闵杭生老师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师,上课时总是那么严肃认真投入,有时联系作品讲解故事情节,十分生动有趣。网上介绍,他的专著有《尼采在中国》《鲁迅的创作与尼采的箴言》《〈红楼梦〉笑话试论》等。后来听说他弃教从政,到市教育局人事部门工作。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报到后的晚上,宿舍里特别热闹。由于学员来自于全市各县区,宿舍里七八个人没有一个是我的熟人;学员们基本上都是中师毕业,他们之间互相比较熟悉,互相走访,来来往往;而像我这种高中毕业教初中的基本没有,所以我对他们的热闹只是冷眼旁观,或者独自看书,或者闭目养神。
    记得被选中担任班长的是我县建淮中学的唐雨生,之所以选他做班长,一是因为他年长,当时已有四十多岁;二是因为他是建淮中学的副校长,有管理能力和威望。其实唐班长也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一点领导的架子都没有,跟大家很聊得来。毕业多年后,有一次去建淮招生宣传,偶遇了他一次,估计他现在早已退休了吧。
    教育学院的同学中,来往较为密切的要数王其明了。他进修时是淮师附小的老师,几次面授后,我们熟悉起来。他的岳父是进修学校的副校长,他爱人涂老师也是附小老师。他们住在附小附近的锅贴巷宿舍,离我岳父家很近。我去过他的住处和他工作的办公室,他也时常来我家。记得有时面授,我为了省下十元一天的住宿费,夏天会自带一个床单,晚上找一个空教室睡在课桌上;有时会选择与王其明同腿,他也很乐意。后来他在学历上又多次进修,工作上业绩斐然,职务上一路提升。他是个热心的人,我家孩子、我的侄子读书,他都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周恩来红军小学网站上有对他的介绍:
    王其明,研究生学历、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现任淮安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总校长,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研究员、中国说课协作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教育特聘顾问、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国家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国家、省、市级数学学会会员、常务理事,淮安市人大代表、党代表等职。曾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十佳校长”、全国规范化办学优秀校长、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个人、江苏省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竞赛先进个人、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淮安市十佳青年教师、名教师。所执教的课先后获得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著有《新编小学数学总复习教程》、《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指导》、《沿着周爷爷的足迹前进》、《感动未来》等。主持的《尝试教学与创造思维能力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培养》、《“一轻二高”工程》、《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等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并在全省推广。
    淮安县这边我熟悉的同学还有赵玉宝、张旺和进修学校就同学的时开锋。赵玉宝在曙光双语学校小学部,我家侄子在那儿读书时,他刚好教数学。我去开家长会,才偶然见到他,有过几次交往;V网通软件显示,张旺在文通中学德育处心理咨询室;时开锋在车桥初中任教。
    涟水那边的同学我熟悉的有刘忠、徐金明。徐金明在郑梁梅高中教语文,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为人非常客气,每次全市统测阅卷,我们总能遇到一起。刘忠,在涟水中学任教,他特别好学上进,在涟水当地很有名气。在涟水政府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对他这样介绍:
    刘忠,江苏省涟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首批533高层次拔尖人才,市高中语文第一、第二批学科带头人,市后备特级教师,市优秀教师,县模范教师,县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江苏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多次在省市县级语文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展示课并获奖,指导多篇学生作文发表或在省市大赛中获奖,先后主持并结题省市级教科研课题8项……前不久他先后获评为涟水县有史以来第一位正高级教师职称和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
    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同窗学友们的身上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和正能量。很欣慰,在我的人生中遇见你们,感谢你们!
    说起在职进修,当时我所在的季桥中学领导是十分支持和提供足够的方便的。每逢面授进修,只要事先调节、安排好课务,领导都会给予请假方便;进修的学费,学校能报销一半,减轻了个人的经济负担;还给我们报销住宿费、交通费,每天给予一定的伙食补助。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学校是不多见的。真的要感谢当初季中领导的支持!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1年7月,我终于获得了中文专业专科文凭。正因为有过淮阴教育学院中文专科进修的经历和一纸文凭,所以工作十一年后的1997年8月,为满足高中学生扩招的师资需要,我才有机会被调到城里我的母校、当时的淮安市第二中学任教高中。这也再一次印证了那句“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的俗语。
2018年7月27日
——敬请期待《我的成长之路·季桥中学篇》。
* v4 A7 c9 w7 j6 N0 u- k# h# Y
淮安人网提醒您: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贴,共建绿色网络家园! 有事报道热线: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网微信号:hao0517bbs

773

主题

1056

帖子

4585

积分

Rank: 8Rank: 8

积分
4585
菜籽
1760 粒
铜钱
4712 枚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22: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如果希望看到更多金老师的文章,敬请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楚州中学金老师”的微信公众账号。谢谢! “楚州中学金老师”微信公众账号1.jpg
2 }( Q+ i2 S0 T
淮安人网提醒您: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贴,共建绿色网络家园! 有事报道热线: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网微信号:hao0517bb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举报电话:0517-85822666    举报信箱:939366@qq.com

QQ|手机版|Archiver|苏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17563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02号

GMT+8, 2025-4-12 21:44 , Processed in 3.79080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