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

查看: 362308|回复: 0

(文史打假):乾隆皇帝究竟到没到过清江浦楼?

[复制链接]

255

主题

1278

帖子

996

积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96
菜籽
246 粒
铜钱
2623 枚
发表于 2023-1-12 10: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段子:一个炎热的正午,一个农妇在地里干活,忽然她想到如果自己是皇后娘娘该有多快活啊,午觉醒来就叫宫女:“大姐,拿个柿饼来”,贫穷限制了农妇对皇后娘娘的想象。
37e3a74a9bf4ba0ed41cc7f657c2291d.jpg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运河小知识的某官方公众号,它是这样介绍清江浦楼的:“明清时期,清江浦楼屹立于里运河畔, 素有“七省咽喉,京师孔道,南船北马,五河要津”之称,南来北往的船只,皆以清江浦楼为方向标记。乾隆帝南巡,几乎每次都视察清江浦楼,”说实话这个作者就像那个农妇一样,自以为是地认为乾隆皇帝没见过世面,会对这个清江浦二层小楼情有独钟。
3cc06cdf36971900375538b38fae9925.jpg
       雍正7年,清江浦楼才建,明朝时根本就没有清江浦楼,那句:“明清时期,清江浦楼屹立于里运河畔”,显然是满嘴跑火车,胡扯惯了。估计这位作者也实在拿不出什么文物古迹了,灵机一动,让清江浦那个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屹立在了清江浦,不过你能告诉我,这个清江浦楼又是怎么指示方向的呢,难道清江浦楼"屹立"在运河的一个十字路口吗?
8a56867a8fbde3be77c8051c1bcb3099.png
810fba6954ffbcc330ac298174c97203.png

       根据《民国淮阴志征访稿》记录,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视察的是淮阴区河工工地,说每次视察清江浦楼,只不过是另一个“农妇与柿饼”的故事罢了。
62d1763e922e2c31941efc48a5a9db12.jpg

       其实对待历史问题,我们不妨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人对城市的描写,总好过那些唾沫乱飞的吹牛, 有一个常驻清江浦的明代东河船政同知方尚祖,他为我们描写了明代的淮安府城的山阳县城和山阳县的清江浦镇,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或许可以让某些文史专家们稍许改变一点夜郎自大的习性,《清江浦》:“高台纵目思悠悠,排注当年胜迹留。树绕淮阴堤外路,风连清口驿前舟。晴烟暖簇人家集,刍挽均输上国筹。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运河虽然繁忙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你看看就好,那都是人家的,难不成你还能说:看,这路上跑的车都是我家的。很显然这首《清江浦》的诗中的“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无疑指的是淮阴区清口一带,对待历史,希望我们有些专家,不能左手碰瓷淮阴区,右手碰瓷淮安区。
0c5a4d8dfeafc72a1406c89908616360.png

       这是一张明代画家钱穀、张复合画《水程图》中的淮安府城的西门,方尚祖的《咏山阳》是这样描写的:“万派朝宗抱郭纡,平山兀突献奇孤。春融烟火熙城市,浦阔鱼龙避舳舻。汉代藩封联北地,永嘉文物溯东吴。海邦直控江淮胜,襟带分明一奥区“。而一首《颂淮安》却是这样描写淮安府城的:”楚淮运湖襟相连,夏商汉吴作汴京,盐帆飘展漕运盛,客贾往来出圣贤“。当“清江浦”刚刚“晴烟暖簇人家集”的时候,山阳城早已是人烟稠密的中心(奥区)城市,“万派朝宗”和“平山兀突”什么意思?说的是淮安府城对于其它城市而言就是高山仰止,读一读这些诗,确实有助于了解城市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城市地位。

      不过这个专家有一点没骗人,毕竟确实这座二层小楼能代表当时清江浦的城市水准,只是希望那些所谓的文史专家在无底限放大清江浦历史的同时,能用逻辑思维对待清江浦楼,毕竟天花乱坠的历史总要和所遗存的文物相对等,你说对不!
6ca791e4eac3b8b0f86c2e7d83b57dfa.png
淮安人网提醒您: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贴,共建绿色网络家园! 有事报道热线: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网微信号:hao0517bb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举报电话:0517-85822666    举报信箱:939366@qq.com

QQ|手机版|Archiver|苏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17563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02号

GMT+8, 2024-11-23 08:28 , Processed in 0.67080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