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传承历史遗存 留住文化根脉 ——淮安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刍议
淮安市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金志庚
淮安,古之名郡。南接长江,东濒大海,北连齐鲁宝地,西近洪泽大湖,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自晋始,即为历代郡、州、路、府之治所,为大运河沿线上与杭州、苏州、扬州齐名的四大都市之一,历史上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古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早在1986年12月,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先贤与人民在这里共同创造了无比璀璨的历史文明,老祖宗也在这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为这座名闻遐迩的古城增添了无限魅力。
一、淮安历史文化遗存概览
经调查,目前,淮安区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37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淮安段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7处,市、县级文保单位6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97处,其中古建筑222处,区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在这些历史遗存中有2500多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河下古镇,建于唐代的文通宝塔,建于宋代的镇淮楼,明清时期的淮安府署,历经宋、元、明、清的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具有6000多年历史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和近年挖掘发现并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的良渚文化的城头文化遗址,淮安钞关遗址,邗沟末口遗址,关天培祠堂,刘鹗故居,大河卫、淮安卫遗址等,仅在城南一段,即发现了800多座古墓葬,还有一大批红色文化遗存,如周恩来故居,华中分局纪念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打响苏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横沟起义遗址,新安小学老校址,抗战时大胡庄战斗遗址,车桥战役战场遗址,以及一大批名人故居、老宅等,这些历史遗存不仅是淮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也给今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智慧过人的淮安先民为古城的街巷、道路、亭台、楼阁、水域,留下了极具文化品位的名称。
二、古城遗存挖掘和保护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城的遗存保护,他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并强调:“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遵照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区历届区委、区政府十分注重古城遗存的挖掘和保护,按照“保护名城、改造旧城、拓展新城、打造名城”的工作思路,着重围绕古城中轴线和河下古镇两大核心区域,不断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使古城整体形象得以充分保留。
一是注重城市形态保留。过去三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是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不少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在版图上消失。而区委区政府确立了“让古城更古老、让新城更现代”的发展战略,不到7平方公里的古城作为淮安城市记忆的活态标本,不仅肌理没有大的破坏、三联城格局基本没变、历史建筑成片分布,而且历史文脉得到较好延续,成为苏北地区规模大、保存好、味道浓的历史古城区。
二是注重整体风貌保护。近年来,先后对镇淮楼东西路、南门大街等主干道进行街景整治和美化亮化,对乱搭乱建、 不协调建筑进行改造, 有效保持了古城区传统风貌的协调统一;按照宜居则居、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先后对驸马巷、龙窝巷、上板街、胯下东街、湖嘴大街等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整治修缮传统民居建筑, 适当布局经营业态,使之成为展示古城历史的重要窗口;提升古城基础设施,对地下管网、水电气设施等进行改造,新添了一批公共绿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三是注重打造重点特色区域。“十二五” 以来,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了河下古镇“一河两街五景”保护与利用,建成了状元府邸、古城墙遗址公园、萧湖景区、估衣街改造、淮安府衙修复、中国漕运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周恩来故里景区创成苏北首家国家5A级景区,规划2平方公里的河下古镇“非遗小镇”初显雏形,并创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外地游客来淮旅游观光必到之地,“周恩来故乡,西游记摇篮”的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注重淮安特色文化传承弘扬。在古城保护过程中, 合理保留并发展了古文楼饭店等一批商业老字号 ,促进传统产业的延续和繁荣;李记纸扎、河下泥人潘、岳家茶馓等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知名度,且在现场展示手工技艺;十番锣鼓、南闸民歌、车桥剪纸、淮剧等传统戏曲曲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淮安特有的曲艺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力提升了城市魅力。
三、注重在保护的前提下,更新城市发展空间。
历史古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善待并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的同时,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并应科学理性处理的重要问题。
截至2020年6月,国务院已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脉的集中承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淮安区在着力保护古城,保护文物传承城市文脉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彰显。
一是在古城区采取修旧如旧的办法,对城市的原有肌理不改变、不拆除、不移动,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新时代城市形象的彰显,使古城更古,遗迹可循,文脉不断。
二是在古城保护范围外,为这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业态布局的扩展建设新的城区,建大马路、大高楼、大广场、大游园和大型商业店铺,以解决古城内因宅小、巷深、路挤等因素造成的交通不便、人口密集问题,从而解决居民生活不便的状况,扩展市民生活空间以满足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致在原有古城不到7平方公里的空间中跳出来,经过多年打造新的城市空间已达30多平方公里,城市现代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老城历史文明与新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效果。
三是认真解决古城遗存因河道不畅,违建较多,生态不善,出行不便的问题。前年始,为配合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对古城区内无一处不在的古文渠进行治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保持古文渠肌理不变的同时,清理渠道污泥,拆除违章建筑,在古文渠上复建了50多座按旧时原貌原名的古色古香的桥梁和15座亭阁,使整个文渠达到水清、路平、灯亮、树绿的目标,使之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文渠文化长廊,彻底改善了旧城的生态环境,使文渠真正成为一条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态河、幸福河。
淮安古城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淮安的宝贵财富和值得骄傲的资产,历届区委区政府也十分重视古城的保护和历史遗存的挖掘和文物的考古工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较大的篇幅表达了保护古城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中长期规划,并强调要加大财政投入,招引考古人才,建设好一支有责任担当和一定业务水平的考古队伍,真正把淮安古城保护好、规划好、利用好,以实现保护古城、发展新城的目标。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子孙历代,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为了落实总书记对保护历史遗存,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专门颁布了《关于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今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习近平主持的第26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谈到区划问题强调:“不随意更改老地名。”今年4月26日,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实施意见》共五部分十七条,从保护到利用,到融入城乡建设的有机体系,再到从物化的保护对象上升到文化自信的精神传承,都提了明确要求,要求统筹处理好老城与新城,传承和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存,在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风貌,促进转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施意见》强调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管控机制,保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既要保护总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区街巷,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江河湖海交融、城乡特色发展、文化多元共生的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对象类型,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求严格拆除管理,对于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存在安全隐患不得不拆除的,应进行评估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并予以公示;要规范实施保护、修缮、改造的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中央、省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条例”、“规划”,我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多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相关保护实施方案,以落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与我市相邻的扬州市应做得相对到位,因当年国务院在“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域不变”,即专指现在的淮安区,因此,我区应是落实中央、省关于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无可替代的“责任区”,责无旁贷。有必要也要出台相关的保护意见。
淮安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老祖宗留下的历史遗存相对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除一些不可移动的历史遗迹外,精神文化遗产也极其丰富。我曾有幸陪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现任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为他们讲解淮安的历史景观,特别是今年四月为胡春华副总理在漕运博物馆讲漕运文化时,当我讲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出在淮安时,当时陪同胡副总理的省委吴政隆书记插话:“对呀,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就是他们师徒在淮安写的《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可见淮安还应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之乡,而“三联城”应是世界建城史上的奇迹。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敬畏和应切实保护的历史遗存。
淮安还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里,周恩来不仅是淮安的,更是中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永远值得怀念和学习的楷模,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纪念、缅怀、学习、弘扬周总理精神品德,是淮安人永远的重要课题。一些建筑嵌入周恩来元素无可厚非,我们区有周恩来故居、纪念馆、恩来干部学院、邓颖超纪念园等一大批纪念性建筑。我曾在筹建周恩来纪念馆时,包括后来曾数次走进周恩来、邓颖超建国后长期工作生活过的中南海西华苑,西华苑内有一处海棠园,还有一处长廊,廊头有一座“不染亭”,寓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海棠是周总理和邓妈妈喜欢的花卉之一,而非“唯一”,比如周总理还喜欢马蹄莲、梅花、荷花。我们在打造恩来社区时,也曾嵌入“海棠元素”,将进入皇冠国际小区东入口的路定为“海棠路”,原幼儿园更名为“海棠幼儿园”,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广场命名为“海棠广场”;并在广场上按西花苑原貌建了座“不染亭”。在古运河西岸堤旁遍栽海棠树,也应为“海棠路”,恩来干部学院东侧道路也叫“海棠路”,这些都是为纪念周总理的重要标识。
淮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品例众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文化有恩来文化、运河文化、科举文化、官衙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街巷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漕运文化、民俗文化、诗词文化、淮医文化、书画文化、名著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每种文化都有内涵、有故事、有温度、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又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要多采用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淮安古城的古街古巷、古宅古居、古路古河、古楼古亭都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因此,不能斩断这些记忆,古路古街等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随意更改,不仅对不起老祖宗,也与党和政府有关历史遗存保护,留下城市根脉相关法规政策相悖,同时也浪费社会资源,如改一条路、街、巷名,百姓的户口簿、身份证、门牌等都要改,就像当年淮安改楚州,引起老淮安人公愤,并闹出许多笑话,在外工作的老淮安人包括周恩来亲属都说:“我们摸不到家门了。”当然,中央适时恢复了淮安名,这场旷日已久的“官司”方才告一段落。因此,要坚决遵循习总书记指出的“对历史文物要有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能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传承历史遗存,留住文化根脉,是我们淮安党委和政府包括全体市民的共同责任,政府文物部门要守土有责,市民要有荣誉感、责任感和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记忆的认同感,使历史遗存为发展旅游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要维护历史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牢牢守住底线,要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心存敬畏,切实做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成为增进全民族历史自信与历史认知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全力推进大运河等淮安城内外水域文化、周恩来文化、具有淮安标记的特色历史文化研究,有效推动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历史遗产、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培育传统文化产业,理顺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景区关系,提升文化遗产类景区管理水平,让文物活起来,为我区旅游业服务。
淮安有“伟人故里、运河之都、文化名城、美食之乡”四张闪光的名片,淮安区可以毫不客气地加上“漕运要塞、文学之城”的称号,四大古典名著三部出在淮安,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无可替代。因此,我们要敬畏历史、保护古城,特别是文史工作者要不忘“里清淮安历史、讲好淮安故事、传承淮安文化、保护淮安古城”的初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切实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传承、保护历史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省委、省政府两办颁布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全区人民,传承历史遗存,留住文化根脉,保护古城,守正创新,真正将淮安建设成为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运河古城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