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ksqb1340991 于 2020-11-11 16:22 编辑 8 p9 Y- m! a6 _% q- t
8 m, T9 q$ r* ~: ^ w5 A
01 还记得很火的《少年说》节目中,有个小女孩对妈妈喊: 为什么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比,你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我说了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妈妈在台下辩驳: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性格里头……不打击,你可能就会有点飘。” 小女孩哭得稀里哗啦,妈妈仍不为所动,坚持说,不打压,你就会翘尾巴。 看到这里,我很不解:为什么会有父母担心孩子翘尾巴?孩子带点自信的活力,时不时张扬一下个性,才更像孩子啊! 非要把他打击得低眉垂手,谨小慎微才安心吗?要知道,孩子这辈子因翘尾巴而做错事的机会不多,更多的,也更可怕的是,孩子会因为不自信而什么都不敢尝试。 02 带着这个疑问,我咨询了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 他打了个比方说,你玩过洋娃娃吧,你给她穿衣服,给她梳头发,帮她打扮,给她「喂饭」,和她一起做游戏……她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同时你也成了她最重要的人,你从中获得了奇妙的存在感。 可是,如果忽然有一天,这个娃娃突然变得有主见,会思考,甚至不再需要你了,你会不会不高兴?会不会对她冷嘲热讽?——「不得了了,不知道你自己是谁了!」 父母对孩子的打压,潜意识中其实是他们在试图削弱孩子逐渐独立的部分,他们想竭力维护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结。 这一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天哪,父母对孩子的打压居然是出于爱! 朋友接着说,有句老话,叫「爱之深,责之切」,意思是说,越是爱到深处,越是容易严厉地苛责。苛责你怎么不如别人家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其实深层次是在自责他怎么没有把你培养得更优秀,是在苛责他自己的无能。 这么说来,这类父母也蛮可怜的。 不过,最无辜的还是孩子。不管父母打压孩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他们泼出的冷水,都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03 一些家长骂完孩子,事后会给孩子买好吃好玩的东西,道歉、说好话,想方设法去弥补,这种做法有用吗?伤害真能被抵消吗? 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不能! 他认为,人类的大脑对危险和消极的事物更敏感,同样是一句话,批评比表扬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且,由于表扬和批评对大脑的作用机理不一样,它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难相互抵消的。 哈佛医学院相关的专家团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果父母经常打压辱骂孩子,即使事后父母再温情脉脉地去安抚、弥补,孩子心中的伤害也无法烟消云散。 那位咨询师朋友还给我举了个现实中的例子。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有 3 篇作文被老师选出来当范文。可是当他欢天喜地回到家,爸爸看了却笑着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吧,你这也叫作文? 一个学年,老师只选出了 10 篇优秀作文,这个孩子就占了 3 篇。全班几十个孩子,很多人连一篇都没被选上,结果却被爸爸这么打击!可是,他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分明还带着一丝骄傲——他也为孩子开心,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打压!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无法区分事实和玩笑,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打压、贬损对孩子来说就是「差评」,一条差评带来的恶劣影响,刷多少条好评也无法挽回。而且,脑科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期的语言暴力的确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影响他们的智力。 04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觉得自己势头凌厉,威力更大,肯定能把行人的大衣吹掉。可是没想到,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觉得很暖和,反倒主动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 这则寓言后来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被称为「南风效应」,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父母与孩子交流,也应该多吹南风。否则,孩子只会把心门越关越紧,离你的期待原来越远。 05 孩子在公园跑得太快,爸爸一不留神,小家伙就不见了! 爸爸到处找,大声喊,急得团团转,就在他准备拿起手机报警的时候,孩子忽然从一棵大树后边跳出来:「嘿!爸爸!我在这儿!」原来他就躲在大树后边,只是想等爸爸走近的时候吓他一跳! 可是,爸爸又是急,又是担忧,现在又被吓了一跳,气不打一处来。他抓住孩子的肩膀,咆哮道: 胡闹!你总是搞这种恶作剧,你知道有多蠢吗?再这样,以后别想让我陪你出来玩了! 孩子被爸爸的样子吓坏了,呆立在那里,除了哭,一动也不敢动。 妈妈去另一条路寻找,回来看到这个场景,长出了一口气,走过去,紧紧搂住孩子说: 宝贝,可把妈妈担心坏了! 妈妈知道你是想玩躲猫猫,不过这里的环境咱们不熟悉,万一走丢了,或者遇到什么危险,怎么办? 如果你想玩,可以提前跟爸爸妈妈说好,不要不打招呼就一个人躲起来。确保安全,咱们才能玩得开心。 你还记得《不一样的卡梅拉》吗?卡梅拉一个人跑出去看海,晚上想家,想爸爸妈妈,一个人难过得大哭,多可怜呀!要是找不到你,你一个人在外面会很危险,爸爸妈妈在家也会特别特别难过…… 同样是表达担忧,爸爸的话很「北风」,充满了指责和发泄,而妈妈的话却如南风一样吹开了孩子的心。 她先表达担忧,而非指责;然后同理孩子的想法——知道你想玩躲猫猫;进而分析恶作剧与走丢之间的因果逻辑,告诉孩子什么情况下可以玩;最后还引用绘本中的故事,让孩子体验后果。 爸爸的话让孩子恐惧、自责;妈妈却给孩子讲明了事理,让他知道以后该怎么做。 结 语 相信每个父母都不是故意打击孩子,他们已经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给了孩子最好的。就像小鸡卡梅拉说她想去看海时,她爸爸的反应: 去看海?你先弄明白自己是谁吧! 你看看我,出去旅游过一次吗?你要知道,卡梅拉,大海可不是小鸡玩游戏的地方,跟我回窝去! 环顾周围,有多少孩子被打压和指责磨平了棱角,变得平庸无趣?又有多少孩子,因父母的正向激励,变得越来越阳光鲜活? 有个妈妈正在厨房忙活,忽然听到儿子在客厅沙发上蹦跳闹腾,她就问孩子在做什么。 小男孩得意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 妈妈听了,没有给他泼冷水,而惊喜地说:「哇!听起来真不错!不过,跳上去之后,你可不要忘记回来哦。」这个小男孩名叫阿姆斯特朗,后来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 如果你的视野只是鸡舍外那片巴掌大的空间,而你又在想方设法打压限制孩子,那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复制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生,这辈子就活在那片方寸之地,跟远方的大海无缘。 如果你的格局是从沙发到月亮,而且你还能鼓励、呵护并诱导孩子去追梦,那他的兴趣培养,学习成绩,以及未来的成功就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虽然每个父母的起点不一样,不过,只要我们能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一个支点,允许他尝试、犯错、折腾,允许他跟别人不一样,那么,孩子总有一天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腾讯网
$ t* n( c5 d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