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

查看: 167579|回复: 0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常州捕捞村:湖上月儿明 岸上月儿圆

[复制链接]

1162

主题

1396

帖子

4077

积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77
菜籽
900 粒
铜钱
23581 枚
发表于 2020-10-3 2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新闻侠 于 2020-10-3 20:56 编辑
0 R  [& L0 s6 C4 Z4 Q7 k  N0 t( A! S" I( n8 z0 l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的捕捞村,原来是滆湖边上的一个小渔村,村上90%的村民都是渔民。以往,中秋节前后,正是大家出湖打鱼、喜迎丰收的时节。2018年9月,滆湖全面禁捕。村上的渔民也从此告别了“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的生活。今年是渔民全部上岸的第二年,他们在新环境里的新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0 O5 O# U) M% y; V! I' E4 ~' }6 w9 u! X% r

) ]% k$ w- F0 j
  (武进区嘉泽镇捕捞村)

4 K! u, S% e1 [. |  “湖上的中秋节,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到处亮堂堂的。”高腾飞说,“岸上的中秋,家里人齐又热闹,人圆月圆。”3 \. w) q# P! u0 P9 W6 e; }
- b$ j- o& m! X6 m
  村民高腾飞是个“渔二代”。2018年,当时已经兼做了几年水产销售的他,跟离水上岸的父亲一起,经营起一家水产小店,专门经营用滆湖水养殖得螃蟹、白鱼、鲫鱼和花鲢。“滆湖水美,湖水循环技术全仿生饲养出的水产比一般池塘水鲜美,有点小名气。9月底,我们的订单就开始爆了。”高腾飞说,今年十一长假的特别忙碌,不仅水产订单多,他家的三层楼新店也开张了,一楼卖水产,二层三层搞餐饮。脚踏“实”地,高腾飞的小生意兴旺红火。
% H5 l( ?& H3 L+ ~6 z8 E
  J1 ]2 x5 B. [, y' c
0 m0 x- f+ _/ m! m5 U
  (在自家新店的高腾飞)

, T9 H* D6 C% d1 v  这些年,高腾飞聘请了几位同样离水上岸的村民来店里帮工,大家对水产都很熟,一起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我在这里一年收入接近六万,比以前当渔民的时候,是少了点,但是不用再看天吃饭,也不辛苦。”冯国荣在高腾飞的店里帮工,2019年和2020年中秋节前,他都有几天休息,好好走了几趟亲戚。“以前没有休息,上岸的日子舒坦一些,收入方面,我相信今后还会好的。”冯国荣说。
1 I) H0 b- g8 V) j1 E- Q

9 Q$ k4 M/ T0 s: i. v2 H
* m$ f4 W+ k7 w/ H( Y  @1 z$ V
  (在高腾飞店里帮工的冯国荣)
$ Q( J- r$ e$ ^+ w2 _
  滆湖渔民曾经以水为生,上岸的这两年里,村民们在努力寻找新生计的同时,生活品质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0 A; u9 t  \+ ~9 t7 r# }' \0 \( Y' j5 |6 p1 {8 B5 ?

3 ~0 X0 R2 C! N1 R  E
  (如今岸边的小船,都是用来清理河道用的了)

: ?! W6 \* l8 `3 B+ q  下午4点40分,刘玉明准时站在嘉泽中心小学门外,等待放学的小儿子。刘玉明当渔民的时候,大儿子上学需要寄宿在别人家里。那时候,他每周周一一大早送孩子到寄宿的家庭,周末再接回来。“孩子念小学,总是想我们,我们顾不上他,功课也管不了。”刘玉明说,孩子在寄宿家庭住了几年,慢慢习惯叫这家的大人“爸爸”“妈妈”,自己听到总觉得五味杂陈,喜的是孩子跟寄宿家庭亲厚,忧的是自己照顾不了孩子,虽然是生计所迫,但多少总是他照顾当父亲的失职。9 d) s- b. i, @' v! k: N
! ^3 u* c" k) r6 i7 I6 S
  刘玉明家大儿子上小学时寄宿的人家,就在嘉泽中心小学对面。当时,这家人家里寄宿的孩子们都是滆湖渔民子女,人数最多的时候,能有五六个。如今刘玉明接送小儿子的时候,偶尔碰到这户人家的大人,听到孩子喊人家“叔叔”“阿姨”,刘玉明心里觉得好过多了:“上岸之后,终于能看着小儿子一天天长大。不说给他太多物质生活,但是在生活起居方面,那和以前是完全不同的了。”( ^4 n& o1 K: F  m/ Z8 D
. H( g6 j# _7 I3 h
, _( C& I1 e  r
8 C) o/ Z, ]% M' H- F  o9 _- ?
  (刘玉明接小儿子放学)
. I; p) A' V* Y1 w; R
( Z6 A& X! p9 G/ D# R
  (刘玉明的大儿子今年刚刚参军入伍)

% p% }0 H* Q( K2 ], k+ v  2018年时,42岁的刘玉明已经跟随父母在湖上捕鱼25年。当时,他家有90亩的网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捕捞大户。以前过中秋,都是亲戚朋友聚在船上,赏月饮酒。“船上靠发电机组发电,空调、冰箱都有。条件应该说还不错了,但跟岸上没法比。”刘玉明说。上岸之后,他搬进了统一分配的保障性住房,不断适应新的生活。今年疫情期间,他主动报名当楼道长,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和网格志愿工作中。
: r; m8 }. l% t  l" O' o: [/ J0 R6 }4 ?8 L2 e

$ P. A4 @# U- f% ~0 b, Z
  (刘玉明保留的船舶证书)

* R% u+ d4 J& B/ R# N$ U

/ [% r0 q) x  U! o
  (刘玉明今年报名成为楼道长,参与社区疫情防控)

3 b: L4 Z7 X. l3 v- W- w  捕捞村是滆湖全面禁捕后,滆湖周边唯一一个被保留下来的专业水产渔业村。这里的渔民们从二十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启了他们在滆湖上围网捕捞的生活。为了帮助他们适应岸上的生活,村里先后提供了康居工程、就业培训、创业帮扶等各类服务。对一部分年轻渔民,多次组织开展花木种植技能培训。对上了年纪的渔民,主动联系本地企业,提供合适岗位帮助再就业。
  R- G$ Z) P- E1 b, y5 o+ u6 A% R. J6 }* A* O
+ J# B- @, I; F
  (武进区嘉泽镇捕捞村党群服务中心)
$ v* l* Y5 h. K  f$ w
  如今,这里的188户村民,90%以上的老百姓都已经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年轻有技术的,承包蟹塘,种植花木、搞水产销售;其他的人从事服务行业,当餐厅服务员、销售员,或者村里的保安、保洁员等。嘉泽镇捕捞村党支部书记沈祥根说:“刚开始,有村民不适应,渔民的生活自在,有的也上了年纪害怕变化。但有国家好的政策在这里面,我们老百姓也蛮努力的,他们不论老小,都在适应新生活,现在你看看,他们都有幸福感的、获得感的。”( N$ Q& N& x' k) s2 n) B- w: c7 u. ^

* E6 u6 z2 r3 l$ |- [$ v来源:中吴网) u9 t( p& k  q. F; y
淮安人网提醒您: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贴,共建绿色网络家园! 有事报道热线: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网微信号:hao0517bb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举报电话:0517-85822666    举报信箱:939366@qq.com

QQ|手机版|Archiver|苏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17563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02号

GMT+8, 2025-5-23 12:03 , Processed in 0.39000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