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6 q0 }0 H3 j2 K% O: f
淮安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一片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90多年前,淮安就有了苏北最早的党组织,其中,横沟寺暴动打响了苏北土地革命第一枪。7 K/ O" s) o/ ?3 t
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车桥战役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更增添了淮安历史的厚重,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一段光辉岁月..... ; H# [6 ]7 V) z8 ` i- k0 @1 H( N/ V
( z+ |' q, ^5 I: N u7 {) [9 Y! K
, Z6 A8 ^% x2 O6 t+ t
1945年的一个深秋,宜兴太华山北麓北川村里, 一名叫张道春的青年,以上山砍毛竹为名,瞒着家人悄悄地跟随北撤的新四军到了苏北,从此便杳无音讯...... . a6 P8 W$ P/ [7 p; L
8 f2 u- _$ g# \+ x- f) V
1949年,家人们知道了大哥牺牲的消息,但他们并不知道,他究竟牺牲在哪里?1969年母亲临终前,拉着儿子张澍的手,断断续续地叮嘱:"一定要找到大哥,一定要把大哥的遗骸带回家....." / E' }6 s6 \1 B9 }
这时的张道春,已经在淮安施河牺牲了22年,牺牲时他的名字叫张西。施河乡曾为纪念烈士,改名为张西乡,施河小学改名张西小学。 3 u/ @! ?( T6 o# D/ h
: r' G- S1 B& W% B9 ]& w( B4 ?( n5 u 为了寻访烈士的家庭,淮安县公安局派出了寻访人员,张西的战友陈泽奇也两次到宜兴寻访烈士亲人,皆因不知烈士的原名而寻访无果,陈泽奇带着失望心情写下了:“临登极目众山包,春来江南翠微杳,依稀烈士家何在,难遇牧童指迷坳”的诗句。
; L4 I/ d, m g. U1 z$ v( `▲ 照片为淮安烈士陵园已故主任陆文元0 t) K- i- u" {9 S p5 n
! A) T" ~( u' m# D
参与寻访烈士接力的,还有淮安烈士陵园的已故主任陆文元,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家境的窘迫,在八九十年代,花费一万多元,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收集包括张西在内的在淮安牺牲烈士的史料,为淮安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红色档案。 . v8 F1 j/ ~* b8 f" W9 C
7 B" Q& N( D* H2 W6 t8 h 淮安报原主编李凤翔也一直关注着烈士寻找活动,1992年4月22日,他和张澍联名发表了《淮安人民永远怀念着他》的纪念文章。 " l# B" r2 B# q. x$ e5 N: [
0 Y3 o4 j& j3 ?% n7 L; U( s; w 这是一张张西乡人民代表当选证书,正是因为这一张代表证,让我开启了追寻烈士的足迹,由于我的一篇文章,也让我联系上了张西的弟弟张澍。2 B4 v# ~* X0 u7 }6 ?/ f
5 i& S8 Z* q8 N" b' t7 h 揭开迷津的还是陆迅行提供的这一张合影照片, 当张澍90岁的老父亲看到这张照片,一眼便认出离别44年的儿子,他双眼噙着泪花,久久不肯放下照片。
% m7 i T& _: T1 L4 ` 这张照片摄于1946年6月,是张西任施河区公安员前的纪念照,照片上一共7人,后排左二为张西,一脸阳光,英姿飒爽。前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公安局审讯股长严抗,公安局长陆迅行,副局长张玉琢。后排分别为徐汝云、张西、仉士荣和金黎清。 * n2 M8 j3 t( y/ @# p X
6 \6 _ S3 o6 ~9 t5 L2 `% E- l" S+ |+ N) p2 O- s, C g0 W( g
随着谜底的揭开,张西烈士的事迹也渐渐浮出了水面。张西原名张道春, 1926年出生于宜兴太华的一个贫困家庭,1943年秋参加新四军,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经组织批准进入了共产党创办的三洲实业中学学习,1945年10月张西随新四军北撤至淮安。 1 J" e. w% t4 Z$ d: w1 d% `
▲ 照片1946年淮城市公安局干警合影,照片蹲着左二为陈啸奋、紧挨着的为局长周山 3 ]1 }" r' s! F; M! H" f
▲ 照片为华中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周山 8 l3 V/ b R, i7 Y+ `- ] U
部队整编时,张西因左腿残疾被调到淮安县公安局负责文字档案工作,工作中,他从缴获的浩繁复杂的日伪档案中挖出了一批潜伏的特务和汉奸,当时任华中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周山看到公安局送来的材料高兴地说:这是打击敌人的重磅炸弹啊!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全力进攻解放区,新四军主力向山东撤退,1946年6月,张西被派往靠敌占区最近的施河区当公安员,12月,国民党调集12万兵力进攻苏北解放区,为保卫革命成果,适应对敌斗争需求,施河区并入了石塘大区,张西又成为石塘大区的公安员。 4 W7 ^5 ?) K! H/ R
3 d$ p; h7 b( @, E4 ? 在国民党疯狂的扫荡中,敌军占领了宝应、淮城、泾河、曹甸、车桥、平桥,施河陷入了敌军的包围之中,还乡团武装卷土重来,周边的射阳湖、马家荡、宝应湖还有土匪出入,运河沿线敌军据点林立,张西和战友们被条块分割,压制在狭小的空间里,据当时淮安县公安局陈啸奋局长回忆,淮安运河沿线成为对敌斗争最艰苦,最危险的前线。有的战友牺牲了,有的经受不住严峻的考验,叛变革命。 . X. O% K' r7 o) B* V! n
1947年4月28日早晨,泾河一带大雾弥漫,张西独自到接近敌占区的施河镇侦察敌情,当时他正在桥上看布告,敌人从后面将他拦腰抱住,他奋力拼搏中被敌人开枪击倒,牺牲前他高呼:“共产党万岁,张西万岁! ”
/ h0 _7 j0 i0 b0 ^# N6 r- h 张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将他的头颅割下带回曹甸邀功、示众,他的遗体被敌人抛入了泾河。 这是张西生前使用过的字典,如今存放在宜兴太华山新四军纪念馆。 1947年的大施河街道就像这样,长不过百米,宽不到四米。如今,这里除了从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外,基本没有变化。这位老人叫张玉之,今年84岁,就在张玉之站立的位置,他目睹了张西倒在血泊中,还乡团剥走了张西的绑腿。 让大哥回家,成为张西兄弟挥之不去的愿望,淮安人网、淮安区网信办、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淮安区施河镇党委政府、宜兴市新四军研究会、宜兴市太华镇太华村先后参与了接力。 在烈士牺牲的大施河村,带上一捧烈士血染的热土,大哥,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回家啦!
6 z# _6 ~3 T" [6 i& E% @. d' c0 H$ _) U/ g"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