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

查看: 311035|回复: 0

[文化星空] 清明,缅怀我生命中的六位先人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056

帖子

4585

积分

Rank: 8Rank: 8

积分
4585
菜籽
1760 粒
铜钱
4712 枚
发表于 2019-4-5 22: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清明,缅怀我生命中的六位先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一年一度的风清景明时节,尽管今年没有纷纷而下的细雨,但梨花风起,还是引发了人们的点点哀思。
    这几天,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我人生经历中六位先人在世时留下的影像,一幕幕地从眼前闪过:威严而不苟言笑的祖父,古板而有一点霸道的祖母;热心而手巧的父亲,慈爱而贤惠的母亲;看淡得失而心态平和的岳父,勤俭持家而善良坚强的岳母……内心里,沉浸在缅怀先人的淡淡的忧伤之中。为了不让近几日的所思所想随着节日的远去而变得淡漠,我试着用一些朴实而简约的文字,记录下记忆深处有关几位先人的点点滴滴。
威严而不苟言笑的祖父
    祖父金恒宝,出生于1903年,去世于1975年,享年72岁。
    由于我在家排行最小,记事晚,我对爷爷的身世生平了解得很少,只知道他是我父亲的继父;从粮食部门退休,每个月有24块半的退休工资,钱虽不多,但是全家近十口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所以爷爷在家里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家里大事小事都由爷爷说了算数。
    我家当时住在老淮安南门更楼东街的老米厂宿舍——一排四间老旧砖瓦房里。爷爷奶奶住在东头房,正对房门的立柜前放着一张藤椅,爷爷几乎整天坐在那儿。高高瘦瘦的个头,头戴一顶旧毡帽,上身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
    爷爷晚年身体不好,体弱多病。父亲经常将住在河下的老中医章湘侯带来家里为爷爷号脉治病,家里经常摆放着瓶瓶罐罐的药,也经常闻到浓浓的中药味。记得一次大雨天气,爷爷不知患了什么病手术后躺在床上,刀口发炎化脓,伤口流血不止,浸透了几层衣服。家人为他清洗血衣时,清洗出了几大盆的血水。
    为了给爷爷补养身体,奶奶每天一早都会用开水为爷爷冲一碗白糖鸡蛋汤,送到爷爷的床头,让爷爷趁热喝下;爷爷牙口不好,中午奶奶也会专门为爷爷做一碗炖鸡蛋,酱豆、腐乳也是家里必不可少的。有时我们也会沾点光,那时觉得真是美味了。
    自我记事起,爷爷给我留下的印象,他是位很严肃的人,威严而不苟言笑,所以我有点惧怕他。记得有一次,我在后院人家与小伙伴们玩耍,正玩在兴头上,奶奶叫唤我回家,我没介意。过了一会儿,我耳朵不知被谁拎着就走。我刚要发作,用眼角一瞄,才发现是虎着脸的爷爷。爷爷也不多说一句话,一直将我拎到家里。
    一天早晨,爷爷大口地喘着粗气,一口接不上一口,最终一口痰没能咽下,就离开了人世。父亲原本骑车去河下接老中医的,听说爷爷走了,又连忙将老中医送回,然后匆忙赶到入殓师家里取寿凳,忙起了丧事。后来爷爷被安葬在城南小学东墙外郭姓人家的田地里。
    曾经发生过一件我至今都感到很奇怪的事。那时候,供电还不很正常,晚上经常停电,所以各家都备有煤油罩子灯。我家的煤油用完了,奶奶让10岁左右的我去南门外的供销社打煤油。我拎着煤油瓶蹦蹦跳跳地走着,当走到耳洞口公路洞桥头时,不知什么原因,我忽然打了个机灵。当时我也不以为意,但回到家我就无缘无故地发起了高烧,神志不清,说起了胡话,看了医生也不起效果。
    朦胧中,记得奶奶很焦急,她找来一枚铜钱和一面镜子,一边祷告一边在镜子上立铜钱,问“三代宗亲是谁关心了我家的五孙子”,一个一个的祷告。当祷告到我爷爷时,铜钱竟然稳稳地立了起来。奶奶说,原来是爷爷看到我独自一人经过墓地附近,关心我了。于是,奶奶对爷爷祷告说,以后要远远地照应家人,让孙子赶快好起来,并允诺给他烧纸钱。说来奇怪,纸钱烧过不久,我真的退了烧,下床就活蹦乱跳起来。
古板而有一点霸道的祖母
    祖母金韩氏,出生于1901年,去世于1986年1月,享年85岁。
    奶奶是旧时代过来的人,印象中,奶奶思想有点守旧,固守着封建式的家长制,父母的工资都得原封不动的上交,不能私自截留;家中大小事务都由她做主,说一不二,稍有不从,就会遭到没完没了的数落。
    我母亲自过门起,奶奶就对我母亲看不顺眼,嫌我母亲个头矮小,腰驼,耳背;说我母亲与我父亲相亲时是我母亲的四妹顶替的,不然我父亲是不会看上她的;我母亲做出的任何事,她都会挑出毛病,加以指责。身为媳妇的母亲只能忍气吞声,只有每年的大年初二回娘家时,才有机会向亲人诉诉苦。
    奶奶对晚辈们是关爱有加。我姐是孙辈里唯一的女孩,所以深得奶奶的欢心,有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是我姐,要给她留着。记得姐姐坐月子,在当时生活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奶奶特意顿了一锅鸡汤,烙了好多米面饼,让我送过去;我姐夫在煤矿工作,奶奶就一直将我姐母女留在家里照顾,帮我姐带孩子。我大哥三哥下放在农村,生活清苦,奶奶就将计划供应的米省下来给他们,家里吃他们带回来的红薯和玉米;过一阶段就会熬制一罐荤油让他们带回乡下。四哥小时候身体孱弱,奶奶就对他十分疼爱,一直让他在身边睡便于照顾。
    当时各家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奶奶省吃俭用,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奶奶做得一手家常菜,我小学毕业辍学在家期间,奶奶手把手地交我烧茶煮饭,对于我帮她做下手感到很满意,常常在人前人后夸我。记得我小学考初中时,奶奶还特意买来糯米粽叶,请人为我包粽子,寓含“高中”之意,希望我以后有出息。
    当然,出于关心呵护,奶奶总是用老旧眼光衡量晚辈们通过自由恋爱而相处的对象,所以,她总感到不满意,总会挑出他们各种的不好而加以干涉。哥哥姐姐们也都是经过自己的奋力抗争,甚至以绝食相逼而争取到自己的婚姻自由。
     奶奶晚年因脑血栓后遗症而落下了偏瘫的毛病,但她又是性格要强的人,面对不能自由行动的状况,她性情变得暴躁,稍不满意就会骂人,有时还会挥动拐杖敲打别人。后期奶奶还会遗屎遗尿,我当时在读高中,和她住在一屋,理解奶奶一辈子的不容易,经常半夜起来给她端茶倒水,扶她下床坐马桶;我也不怕脏,经常为她清理打扫粪便。
    奶奶生命力十分顽强,有过几次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已经被穿上了寿衣、抬上了寿凳、就等咽气时,又突然长舒一口气而醒过来的经历。但最后一次,奶奶没能再出现奇迹。
热心而手巧的父亲
    父亲金玉华,出生于1923年,1993年12月20日因肾病综合症恶化而去世,享年70岁。
    父亲的热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这是好事,但在那个缺少法治的社会有时也会招致祸患。在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曾被县衙抓去做了几天看门的伪警察,后来虽然寻机逃脱,但还是给后来的人生及家人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六十年代,父亲通过劳动局被分配到缫丝厂工作,先从事的是煮茧工,后做门卫工。从事门卫期间,由于父亲为人正直,对一些违规的人事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得罪了一些人。这些人在“文革”运动开始后就利用父亲曾经做过几天伪警察的“污点”,借机打击报复、公报私仇,对我父亲予以了迫害,有时父亲被打得遍体鳞伤,甚至有一次眼睛几乎被打瞎。那时我还小,但刻骨铭心。
    父亲的热心另一方面就是为人特别热心肠,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亲戚、邻居,谁家有事,他都是热心相助。到丝绸厂上班后,工作之余,常常免费帮助亲邻修鞋;退休后,帮助居委会做一些义务劳动。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家所居住的更楼东街街道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下水道堵塞,每逢下雨,泥浆遍地,家家进水。为此,父亲发动我们给政府部门和报纸写信,反映群众路难行的现状。《新华日报》也刊登了我们去信,引起了县政府的重视,时任张凯县长亲临现场察看,很快就拿出了政府投资一点、居民筹集一点的办法,由市政公司为我们街道铺了一条新的水泥路。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父亲与居民代表一道,跑上跑下,挨家挨户做工作,监督工程质量,不辞劳苦。为此,当时的居委会专门给他颁发了奖状,奖励了一双解放鞋。
    父亲没有念过多少书,只有初小文化,但心灵手巧。他学得一手漂亮的鞋匠手艺,五十年代,为了维持生计,在当时的新华池浴室摆摊多年,从事鞋匠手艺,给人擦皮鞋,纳鞋底,做布鞋,打鞋掌,修理各种鞋子。他擦的皮鞋能长期保持光亮,他做的新鞋光溜水滑、穿着舒坦,可以说工艺精湛,受到顾客的欢迎,生意十分兴隆。我们小时候穿的松紧口的单布鞋、大嘴巴或三块瓦的棉布鞋,都是父亲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一大柜子各种型号的鞋楦头,直到八十年代才忍痛转让掉。
    父亲也重孝心,我爷爷虽然是父亲的继父,但爷爷晚年生病时,父亲精心照料,常常骑车从河下将老中医章湘侯接到家中,为爷爷治病、抓药;他对我奶奶爷也几乎是百依百顺。
    父亲也十分关心我的成长。在我辍学后要求复学时,父亲四处为我寻找门路,使我能重新开始求学的生涯,也因此改变了我后来的命运。后来我读初中、读高中、考取教师工作,可以说每一步都包含了父亲的心血;我每取得的一点成绩和进步,父亲都会十分欣喜,逢人就夸;我娶亲生子后,尽管他晚年丧妻,又疾病缠身,手脚浮肿,但还坚持帮我照看孩子。可以说,没有父亲的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父亲最喜欢吃我做的刀削面,记得他临终前,还让我做了一碗;只可惜,他那时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了……父亲就那样走了,带着病痛;但他的能干、吃苦耐劳、热心助人的精神,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而且传承了下来。
慈爱而贤惠的母亲
    母亲刘秀英,老淮安新城人,出生于1923年,1989年7月10日因食管癌晚期去世,享年仅有66岁。
    妈妈在世时,既没有高大的身影、华丽的外表,也没有不平凡的事迹,但在我心中,她是世上最慈爱、最贤惠的母亲!
    妈妈的一生,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罪!她小时候因病无钱医治而落下了耳聋、腰驼、罗圈腿、身材矮小的残疾,从此她那柔弱的身体承受了过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受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身材矮小的妈妈,一生竟然养育了6个孩子,5男1女。其中二儿子因患白喉病8岁时夭折;妈妈虽然没有高大的身材、健全的体魄,但她很要强,从不服输。为了使家庭、工作两不误,她走路时常常是带着小跑,速度快得连正常人都赶不上;在摇面组和熟肉商店工作期间,竟然与男职工做同样的活儿。够不着操作台,妈妈就站着板凳工作。在家里,妈妈里里外外的操持家务,缝补浆洗样样都抢着干。尽管这样,妈妈还是要受婆婆的气,有时经霸道的婆婆挑拨还要挨丈夫的家暴。然而,妈妈面对这些,总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妈妈四十多岁时才生了我,因为我是她的幺儿,所以她特别地疼爱我。回娘家、走亲戚,妈妈总是带上我。可不懂事的我却常常缠着妈妈,要妈妈用那凹陷的脊背背着我。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一面舒服地趴在妈妈凹陷的脊背上,一面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用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少得可怜的“私房钱”给我买的肉包……
    日子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妈妈退休后,细心侍侯并送走了卧床的婆婆,我也参加了工作……就在妈妈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被查出患上了绝症——食管癌晚期。66岁时,妈妈便离开了我们,静悄悄的,那样的安详……而我却认为,生活对妈妈真是太不公平了!
    幸亏在妈妈离世前两年,我的女朋友、她的未过门的媳妇能常常替我陪伴她、孝敬他,经常扶着她去浴室为她洗澡;妈妈也对这门亲事感到满意。就在妈妈去世前,她还对我说,等她离开时,就将儿媳娶回来。当时我根本没当回事,没想到她会那么快地离开,原来母亲对于离开我们她早有预感了。依照妈妈的遗嘱和当地“过堂”的习俗,我和四哥在妈妈去世的第二天,就在母亲的灵前,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娶回了两房儿媳,了却了妈妈多年的心病和遗愿。
    眨眼间,妈妈离开我们已经30个年头了,我的孩子也已经娶亲生子,我也做了爷爷,家中一切都很好。我想这也是妈妈希望看到的,在天国的妈妈如果有灵,也该为我们感到欣慰和高兴了吧。
看淡得失而心态平和的岳父
    岳父成正富,出生于1928年2月5日,2011年10月29日因患白血病M2a医治无效病故,享年84岁。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岳父家的情景。那天傍晚,来到锅铁巷内的一个小院落,院子里是三间朝南砖瓦房,东侧建了一个小厨房,正房东边有一块空地,里面有一小块菜地,还搭了个鸡棚,鸡棚里养着鸡。此时岳父虽然瘦,但精神矍铄,他正在做晚饭——炒饭。岳父和岳母都很和蔼可亲,不多话,只是笑笑。当天晚上就留我吃饭,我也不客气。后来,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周从乡下单位回家都会来岳父家改善伙食,我也会帮助他们打扫鸡舍、清扫院落。他们待我就如己出,我也以父母相称。岳父听说我想要一个书橱,二话没说,当即从他所在的木器厂给我买回一个,让我那些无处安家的散落书本有了归宿。岳父对我缝被的技能十分欣赏,说我缝的被盖着伏贴舒坦,所以每次洗被,他拒绝别人帮忙,一定捎信让我去缝;挂蚊帐之类事情也少不了我。
    经过接触,我稍稍了解了我的岳父,可以说岳父一生是看淡得失的。据说,岳父早在解放前的1948年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当时的淮城区孝思镇治安主任、楼东镇副镇长。与岳父同时代参加工作的人,后来多被提拔了,年老后享受离休干部的待遇,就连后人都跟着沾光;然而我的岳父却看淡得失,更不计较官职和待遇,以至于后来中断了事业,令人惋惜。尽管后来担任过一些清闲的小职位,诸如居委会平车队队长、治安主任、木器厂保管员,但都没能给他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待遇。
    岳父从居委会下属木器厂退休后,每月只领取70元的生活费;不久又因改制,买断了工龄,只领回1800元的买断金,从此不再享受任何生活费用和养老金;直到2009年6月,年过80的老岳父经申请,才被民政局批准为低保户,老两口每月领取200多元的低保金,加上我们子女的照顾,二老的生活也算无忧,直至离世。
    老岳父心态十分平和,从来不为生活发愁担心,无论家中发生什么大事小事,他都从从容容。每天饭后,雷打不动地去打个小牌、看个小戏。所以,直到他离开人世,头上都很少见到几根白发。然而,据说,岳父年轻时脾气也很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我岳母也常受到家暴。
    2011年6月起,岳父经常低烧,多次治疗无效,后经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白血病M2a,这个结果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四个月后的10月29日上午8:15,具有63年党龄的老岳父,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也带走了一辈子的遗憾……
勤俭持家而坚强慈祥的岳母
    岳母陶菊芳,老淮安城东乡南窑村人,出生于1929年5月11日,去世于2010年12月27日,享年81岁。
    岳母是18岁时作为娃娃亲嫁给了我岳父的。据说,岳父年轻时有点不务正业,爱好赌博,对家事不闻不问。过门后,岳母整天忙里忙外,担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勤俭持家,养猪、养鸡、开垦了许多荒地,硬是靠双手建起了两处瓦房。尽管吃辛受苦可还是不落好,常常要受岳父的打骂;但她总是忍气吞声,艰难地着维系着夫妻关系,为的是将四个孩子拉扯成人。
    老岳母也很坚强。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她患上了急性青光眼,头痛剧烈。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她取下一扇门板放在墙角,缩在上面,尽管痛得汗珠直冒,她硬是一声不吭,挺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后来实在不能忍受了,经人劝说才做了手术;晚年两眼白内障,在医生看来,本该失明的岳母竟然能自由行走,帮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医生说真是奇迹。岳母还患过急性胰腺炎,还因肺气肿哮喘大量服用了从外地邮购的假药而造成胃部大出血……在医生和旁人看来不可救药的情况下,她总是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最终也总能化险为夷。
    老岳母更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最让我难忘的是1989年的7月10日,我母亲患食道癌离开人世,当介绍人出面向岳母提出“过堂”成亲的请求时,老岳母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第二天就将她的小女儿嫁到了我家。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又在农村中学教书,收入很低,家境也不好,几乎家徒四壁。但老岳母一点没有嫌弃的意思,不但没有索要分文的彩礼,反而将家中油漆一新的大衣橱、五斗橱、书橱和缝纫机、自行车陪嫁到我家,使我那间空荡荡的房间顿时有了家的模样。真的使我感动不已,我当时就下跪在老岳母面前动情地叫了一声“妈”,我说:“我妈去世了,从今以后,您就是我的亲妈!”
    从此,岳母也将我视作自己的孩子,一直关心着我们小家庭的生活。我在农村工作的十几年中,孩子没人带的时候,家中需要人手的时候,一直患有气管哮喘的老岳母总是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上气不接下气地第一时间赶到;家里养的鸡下了蛋,她总是舍不得吃,攒起来隔三差五地捎给处于困难中的我们;我们家里住房条件很差,当爱人为买不起房而叹息时,老岳母总会宽慰她:“宁要心宽,不要屋宽。”岳母每个月可以领取几十元的生活补助,她也舍不得花一分钱,总是攒在那里,对我爱人说:“攒起来给你们买房。”
    2010年12月27日上午8:45,我那勤劳、坚强而慈祥的老岳母终于未能逃脱死神的魔爪驾鹤西去。近十年来,我常常会想起老岳母在世时的种种好处,为此而常常哽咽……
    清明,清酒一杯,盛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菊花一朵,包裹着对逝者的挂念;泪水千行,寄托着对往昔的回想;青烟缕缕,飘荡着对先人的悼念。
    清明,一捧菊花哀思寄,两行清泪腮边淋。点一盏心灯,让逝去的亲人不再孤冷;诉一段思念,让逝去的亲人留在心中。
    清明,缅怀先人,寄托无尽的哀思与怀念,祈求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祝愿远在天堂的亲人们一切安好!
    清明,在经历过生死离别后,愿逝者安息,不再痛;愿生者珍惜,不再负!
2019年4月5日记
! `5 j4 Y' T# e- K/ V" P
淮安人网提醒您: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贴,共建绿色网络家园! 有事报道热线: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网微信号:hao0517bb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举报电话:0517-85822666    举报信箱:939366@qq.com

QQ|手机版|Archiver|苏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17563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02号

GMT+8, 2025-4-12 21:34 , Processed in 0.4056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