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面对面 于 2019-12-14 10:31 编辑
老西门大街那些事...... 作者:冯健
里运河是淮安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淮安的这一方水土,孕育出老淮安独特的人文精髓。 运河水从矶心闸经城墙水关被引进淮安府城,成为古老淮安城的城市血脉。供给着当时淮安市民日常生活和城市排灌用水。
紧傍矶心闸的是淮安老轮船站,老太太叫徐梅香,江西人,今年82岁,老公姚敦强,流均人,六三年部队转业到船闸,六六年调轮船站当站长,52岁查出肺癌才离开站长位置,老太太不能享受离休干部遗属待遇,日子过的并不好,儿子也从粮食口下岗。 在拍摄矶心闸时我们竟意外发现毛巾厂的饭票,也算是一个历史的记录吧。 与文渠平行的是老西门大街,这里曾是通向运河码头最便捷的通道,一条老西门大街至今还保留着它的明清格局和旧时光。 一条兵马司巷,连接老西门大街和文渠,兵马司巷驻扎着守卫城门的军队指挥系统,它的南面是头条营、二条营、三条营和四条营四个营盘。 老西门大街从西长街到老城门口一共三百六十米,如今街道的两边成了露天马路市场。 松寿中药号是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过去的中药号可是相当于一个小型中医院。这个男的叫蒋春红,原来住在北门大街,九二年时他花了两万多元钱,在这条街上买了两处房子。 谈长征在这个市场经营蔬菜已经20多年了,2000年左右谈长征在家乡黄码建了5间楼上下,之后又陆陆续续在院子里盖了不少房子,还建了汽车库。 老西门大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店经商,每家一个行业,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客户。 卖菜的卖起了房子,让经济学家永远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这个张家茶馓一改淮安茶馓精细风格,拇指粗的馓条,张家老板笑称:他炸的是馓王。 能把砧板用成锅底状,再一次告诉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 简单的面条加工坊,来的都是周边街坊,似乎需要简单的装修。 在老西门大街中,你能找到各地风味的产品,如川味的、鲁味的、皖味的…... 李洪均今年61岁了,他是七五年就在淮安理发厅工作,到老西门大街开店也有20多年了,店堂里一张椅子已100多年了,是公私合营时大光明的赵汉生老师傅留下的,淮安理发店倒闭时,他留下了这张椅子。 炝饼已经少见了,过去炝饼由于它的厚实,劲道,抗饿深得体力劳动者的喜欢,现在淮安还在做炝饼的已寥寥无几。 这幢房子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现在经营南北味。 霍培元皂厂旧址是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具有江淮地区民居风格的二层楼房。这座小楼是淮安民族工业的最初缩影。霍培元生产的“国光牌肥皂”曾畅销两淮。 下午,摊贩渐渐散去,还原给我们一个慢生活的老西门大街。 我们的到来引起了老西门大街老居民们的话题,这里是淮安古城的庆城门。 这位老太叫蒋秀英,今年80岁,她19岁嫁到老西门大街上,祖 上在这里养猪,他们在这里住了61年,在蒋秀英家里还遗留下庆城门的一段城墙遗迹。以前这里是一条通向文渠的码头的道路。 蒋秀英家本来在街对面有三间小瓦楼上下、由于一建公司的征用,他们用了几间草房就换了他们家的三间楼上下。至今蒋老太还对当时负责征地的治保主任恨恨不平。
民国时期拍摄的庆成门照片,为了防止敌方长驱直入,当时城门建有瓮城,和平时期瓮城里有一些经营杂货店、茶食店、豆腐店、铁匠店的,上城楼的阶梯也在瓮城中,有一个姓陆的老爹,由于家里没有房子,还在城门洞里塔了个棚子,住在里面。夏天城门洞里阴凉舒爽,蒋秀英也在城门洞里做过月子。 当时的城门叫钥匙弯的城门,说的是庆城门是个瓮城,有二个城门,一个在老西门大街,另一个出口在现在日杂公司的大门口。 与蒋秀英在一起的老太叫陈志兰,钦工横沟人,两个老太是同一年嫁到老西门大街的,陈志兰嫁到这条街上时21岁。 110号是陈志兰的家,陈志兰同儿子和孙子住在这两间小屋中,儿子平时干些力气活贴补家用。九十年代末期陈志兰用二千元从房产公司买的房子,这一片的房子原是杨家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家女主人肖禹和长子杨道生毅然参加救亡运动,后杨道生牺牲,次子杨述后任北京市委常委,《中国青年报》总编。八、九十年代杨家后人来这里拍了照,并动员陈志兰买下这处房产。 对面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也是杨家祖产,原来这里开过桐油店和染坊,解放后交通局在这里办过大食堂、后来又成为五金厂的厂房。 卢楚仁今年70岁了,他出生在这条街上,他说从现在的规划局到福音堂西,解放前都是卢家产业,他们家在后面还建有牌坊和祠堂。 卢家的对面原来是艺升旅社,推门进去,已换了格局。 老太太一个人在福音堂里读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父亲曾在此教堂传教。 一条老西门大街,曾走过皇上的仪仗、走过南来北往的商旅,走过结伴而行的施耐庵、罗贯中,也曾走过一代又一代的面孔,这里留存着老淮安的符号,这里留存着老淮安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