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418
- 菜籽
- 26688 粒
- 铜钱
- 15098 枚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政社互动助力社会组织融入司法行政
——我区政法系统特色亮点工作回眸·司法篇
通讯员 宗喜林 许滨淮 陶连春
编者按:2017年,区委政法委围绕“精神育警成特色、红星警务创品牌、数据治理建平台、三级中心上水平、公众调查大提升、全市考核争先进”六大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攻坚克难,创新思路,主动担当,社会治理有效加强。连续12年获评省“平安县区”,“精神育警”全市成品牌、全省有影响。建成区综治中心,提档升级10个镇级、10个村级综治中心,投入700多万元建成全市一流的法宣中心。构建覆盖全区的视频防控网,对所有村居实现夜间常态巡逻,群众的安全感提升至95.5%。“七五”普法成效显著,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实现全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执法部门法律顾问工作网络全覆盖。“红星警务”城乡治理模式得到中央综治办领导充分肯定。为展示全区政法系统各部门的特色亮点工作,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我区政法系统特色亮点工作回眸”系列报道。今天是司法篇。
去年以来,区司法局以“因地制宜、建用并举,分类施策、以用促建”为工作思路,加速推进司法行政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全面融入司法行政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行政工作获得感。截止到目前,共培育发展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111个。
抓“点”凸优, 司法行政社会组织建设品牌
区司法局突出多年来业以形成的司法行政特色亮点工作,有意识地在社会组织建设上进行孵化培育,放大潘恒球“青少年义务普法”名人效应,组建“恒球普法工作室”;挖掘喻文忠“网上调解”品牌优势,成立“三老普法调解室”;利用张巨坤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解社会影响,登记“巨坤调解工作室”。上述有着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社会组织在活动开展中,结合各自职能定位,“订单式”为各类特定服务对象提供精淮服务。“恒球普法工作室”作为我区首个以个人名义成立的普法社会组织,吸引了30余名普法志愿者加入,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发挥“专业+威望”双重优势,利用潘恒球30多年义务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法治教育讲座、法治文化普及等形式,为青少年群体、社会群众等提供优质便捷的法治宣传服务,深入区内各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50余场次。“三老普法调解室”着力放大喻文忠、孙焕平等在社会群众中形成的影响力,在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活动开展中,注重强化道德、法律教育,积极引导群众遵守文明礼仪、传统文化及村规民约,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处理问题,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件,其中形成调解协议20余件。“巨坤调解工作室”强化其在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处中的品牌优势,以第三方身份积极介入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为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支持和智力支撑,今年4月,工作室成功调处了一企业因电梯安装事故造成的一死一伤疑难复杂矛盾纠纷。
连“线”搭台, 提升司法行政社会组织运行质态
为有效发挥各类专业特色人员优势,强化社会组织建设与司法行政工作的契合度,淮安区司法局通过孵化培育,组建成立了“企业法律护航协会”“法治农民画协会”“普法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菜单式”服务,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群众质效。“法治农民画协会”着力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法治文化优势,把法治农民画创作与“法润江苏德法同行”“美好生活德法相伴”等活动相结合,“法治”与“德治”双轨并行,积极开展法治农民画创作研讨、展览交流、普及推广等活动,编印《法治农民画册》,提高法治文化传播效率,协会自成立以来,共创作德法题材农民画百余幅。为配合省司法厅“法企同行”活动开展,淮安区司法局组织区内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成立“企业法律护航协会”,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对全区规模企业实施“法律体检”,通过“集中会诊”梳理企业劳动合同、工资管理、规章制度等法律风险,编印《企业防控法律风险手册》500余册发送到各企业,为企业开展法务管理培训咨询、企业法律风险评价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累计开展入企服务125次,化解法律风险320个,调处劳动纠纷280件。
拓“面”造势, 引领司法行政社会组织全面覆盖
为强化法律援助服务有效供给,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区司法局整合系统内外法律服务资源,组建成立“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面向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协会成立以来,以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为重点,对惠科包装公司92名工人起诉公司拖欠工资和养老金案、50名工人起诉锦川公司拖欠和养老保险案、29名农民工诉包工头张某某拖欠工资案、大山面粉实业有限公司60名工人起诉要求企业补偿案等实施重点援助,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0余件,有效弥补了法律援助队伍力量不足的难题。与此同时,区司法局充分利用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惠民服务站贴近群众、了解基层的特点,在乡镇、社区、村居成立以法律服务社为主体的基础型社会组织,全区百余家法律服务社与法律服务所、司法惠民服务站主动与服务区域社区、村居对接,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发挥“志愿性”“本土性”“亲民性”作用,以“家门口”服务推进司法行政工作进村入户。在去年司法行政系统组织开展的“美好城市德法相伴”“法润淮安2017春风行动”“法企同行”等活动开展中,各基层法律服务社整合法律服务、法律顾问、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资源,专兼合作,优势互补,与村(居)民自治组织协同开展村居法治建设,借助“村民议事会”,将德治与法治融合,培养“法律明白人”,推动村(居)民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组建固定和流动服务小分队,开展各类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预防和减少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百余场次,受到群众欢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