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

查看: 135859|回复: 0

【网评】牢记初心使命 担当时代重任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169

帖子

845

积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845
菜籽
681 粒
铜钱
1702 枚
发表于 2024-9-9 08: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明天就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了。我们提前向所有老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 S: y7 c' H&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广大教师的初心使命。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铭记使命,担当起时代赋于的历史重任,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优秀人才,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 M* Q+ |1 b) l  让为国育才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使命。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心灵成长的引路人。怀揣立德树人的一片丹心,无数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他们有的坚信“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扎根学前教育几十载;有的心怀“学子未成才我寝食难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每一个学生;有的立志“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一心扑在乡村教育事业上……他们用奉献、奋斗、担当诠释师者本色,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展现了人民教师为国育才的风采。时代越是向前,越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h  d/ z# r. V# J) ]; u: A* N0 \
  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教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将更加凸显。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担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和追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教育家精神落实落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针对各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难瓶颈,针对广大教师的急难愁盼,多出强师利师惠师政策,不断推进教师管理改革、提高教师待遇保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广大教师成长营造健康生态和良好环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讲好教育家育人故事,突出典型引领,完善荣誉表彰体系,让教师成为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真切感受到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形成全体教师争相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1 n. e+ F5 j8 ~* `+ x2 A  让尊师重教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只有教师得到尊敬,教师所传授的道理和知识才能得到尊重,全社会也才能形成崇尚学习的风气。尊师重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为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下大力气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依法维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地位与合法权益,落实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更好地服务教师,帮助教师们解决教学、科研、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正让广大教师安心教书、全心育人。学校要积极建立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积极支持教师的育人工作。要广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形成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从而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1 b' \, ?# Z: g0 u6 Q2 M" B" g7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杨文龙)
; T- X! H4 b* k; ]) P
9 S8 V, S7 R( e6 y: v/ f# J; `" f* Q* O! C
淮安人网提醒您: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贴,共建绿色网络家园! 有事报道热线: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网微信号:hao0517bbs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举报电话:0517-85822666    举报信箱:939366@qq.com

QQ|手机版|Archiver|苏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14017563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02号

GMT+8, 2025-7-12 18:02 , Processed in 0.4212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