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平桥都会举行"笑人会",今年的笑人会也在4月20日不声不响地拉开了帷幕。
这是淮安区摄影家协会李正林副主席1994年拍摄的平桥“笑人会"场景,那时的“笑人会”对于商家的吸引力之大,可以说是一摊难求,集镇上人潮涌动,四乡八镇的群众都会在这三天向平桥汇聚。
平桥是“运河之都 ”的南大门,是漕运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这里就一直是商贾重镇,清政府在平桥设立了“平河桥护盐关”、“巡检司”等多种管理机构,清军“平桥大营”也驻扎在平桥,这为乾隆皇帝多次驻跸平桥提供了安全保证。改革开放后,平桥人敢为人先率先开展了小城镇建设,成为“江苏百家名镇”之一。
在查找笑人会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张很温暖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89年12月26日,平桥数千人敲锣打鼓给为官一任的镇党委书记王连忠送行的照片,在王连忠的任职中,平桥小城镇建设登上了一个台阶。事实上,你为当地的百姓做了了什么?你为地方做了什么?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
由于各种商业模式的出现,平桥外流人口增加,“笑人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今的“笑人会”规模几乎近似于一个乡镇的逢节,再也看不到人山人海的景象。
平桥古镇需要一个“笑人会”,这是一个乡镇的底蕴,但如果把“笑人会”定位于仅仅卖几件廉价商品,这样下去“笑人会”势必会走进一个难解的死胡同,如果连“笑人会”也在我们手中消失,平桥古镇也就不能称之为古镇了,所以我们必须恢复“笑人会”的文化内涵,这是其它任何模式替代不了的。
或许我们拍摄的时候,正是午饭时间,这个时段人本来就少,听说平桥“笑人会”上也有群众的舞龙、花船表演,估计这会成为“笑人会”看点。声明一点:我写这篇观感,绝没有批评任何一方的意思,只是觉得“笑人会”完全商业化,是一种本末倒置。这些现场出锅的食品,让“笑人会”增添了烟火气。
这些地摊像不像个估衣摊?10元钱左右一床的被面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你会想到一个词“鸡肋”,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估计很多人对待“笑人会”的态度就是这样,不然“笑人会”怎么会“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走”,真是应了那句歌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没有翻起任何水花。
“笑人会”藏着平桥、甚至淮安区几代人的记忆,它是一种乡愁,网友小宇说:“笑人会”首先是个会,然后才有集。网友简浅更是无比可惜地说:“小时候的“笑人会”可有意思了,那天特地去想找点小时候的感觉,把我心目中那点回忆全给糟蹋了”,对比于清江浦区打造庙会的努力,我们是不是该为我们不珍惜老祖宗留下的“笑人会”而汗颜。
我们有没有想过,"笑人会"历经了上百年,已经成为一个地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这是别城、别镇想都想不来的财富。我们应该复兴它的"笑"的内容,这就需要政府搭台,文化唱戏,我们的有关领导要有担当,要有眼界,要用长远的价值观对待“笑人会”,外来的和尚也要会念本地的经,要让淮剧、扬剧、马戏、舞龙、高跷、花船、说唱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走进笑人会,让更多的文化形式占领“笑人会”,要给"笑人会"真正增添笑的内涵。当然平桥的美食也要参与搭台唱戏,这是宣传平桥难得的机会,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你只要功课做的足,群众来了有得玩、有得拍、有得吃,有得买,相信平桥同样有机会成为网红竞相打卡的好去处,同样有机会创造另一个“淄博现象”的神话。
来源:淮安人网APP 作者:冯健
|